熱門搜尋:

專家:採多元化融資 新思維發展基建

2024-09-11 04:21:52 財經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特區政府發行新一批銀債,首次放在基建債計劃下發行,發債所得收入有機會投放於長遠基建工程,並有別於以往,不再由金管局負責由銀債所得的投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躍昊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是次改動屬於新思維上改變,將發債所得投入香港,推動香港本身經濟發展,而有關基建「睇得到,摸得着」,市民有機會直接參與基建工程的投資,屬於一個好的利民政策。他認為,是次透過發行銀債去募集基建發展資金,更反映政府正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有助分散風險,對政府而言屬於「好的轉變」。

市民資金增出路 推動港零售債市

銀債向來都被視為變相「派糖措施」,梁躍昊認為,是次政府發銀債提供保底息4厘,及改按在基建債計劃下發行,除了為市民提供「甜頭」及增加市民對基建項目的參與感外,亦有助政府紓緩現金流,因為通常基建牽涉投資龐大,而且未必可以在短時間內收回成本,是次舉動反映政府正採取多元化融資方法,因為透過發債可以在短時間內募集資金,有助政府資金流轉,而市民資金亦可以有更多出路,以及最重要的是可推動本港零售債券市場,他認為可稱得上是「益街坊」的利民政策,是真正幫助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

對於近年政府賣地收入未如理想,市場或多或少擔心庫房收入有壓力下,有意見認為政府基建項目融資大可透過面向機構投資者發債,以爭取資金成本更低的融資,甚至可低於現時銀債提供保底息的4厘。梁躍昊則認為,政府是次發行銀債屬利民政策,而提供吸引的4厘保底息,相信亦是給予長者的「甜頭」,以回饋他們過往為社會作出貢獻,多於擔心認購反應。他亦特別提到,特區政府現時負債比率比起外國政府為低,因此市民無需太過擔心是次發債會增加特區政府的債務負擔。

港負債比率仍低 借貸空間續可觀

政府最新財政預算案提到,將於2024至2025年度發債1,200億元,立法會秘書處《研究簡報》在今年4月時指出,去年本港負債比率為6.1%,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的190個地方中排名第五低,香港仍有相當可觀的借貸空間。而大型基建透過發債募資亦不罕見,以香港為例,因應機場三跑道相關建設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機管局在今年初發行了50億港元零售債券,集資所得將用作資本開支,包括三跑項目及一般企業用途,當時有關債券發行年期2.5年,限定香港居民參與,每手1萬元,每3個月派息1次,每年定息4.25厘,最終吸引逾17萬人認購,超額認購2.1倍。

市建局上月亦公布,成功發行三筆共120億港元的債券,分別為40億元3年期、50億元5年期及30億元10年期,票面息率分別為3.35%、3.45%、3.55%,所得資金將用於市區重建項目及一般營運用途。是次發行屬歷來最大規模的港元債券交易之一,亦是本港歷來最大筆5年期及10年期債券,發行收益率則為過去兩年半以來,港元公開債券市場中最低。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