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與一位以前從事話劇工作的朋友茶敘,天南地北談了3個多小時。臨別時,他問我為什麼會把精力投放入粵劇?是不是粵劇有一些價值使我捨不得離去?我在退休後,擔任一些與粵劇有關的公職,一方面是回報前輩們無私的教導;另外,自接觸粵劇後,我這個自小接觸西方藝術洋音樂的人對粵劇音樂裏中、西音樂不協調的共存狀態和題材的無限想像空間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而最重要的一點,粵劇有別於其它舞台表演藝術,它讓演員可以在演出上擁有極大的自由度。

最能反映粵劇演員在舞台演出擁有極大的自由度應該是提綱戲。提綱戲是由粵劇班的開戲師爺只列出故事情節,曲白讓演員自由發揮。賴伯疆、黃鏡明在《粵劇史》裏舉了一個例子,在一些才子佳人戲中,常套用以下的一個戲橋:「書生落難,員外相救,將他收留回家。小姐花園憐材,私訂終身,贈銀上京。書生上京應試,欽點狀元,衣錦還鄉,夫妻團圓。」中間,抑或加插奸相迫招,書生貪慕榮華而負義;或拒婚而遭陷害。前者如遇相府千金通情達理,則一夫二妻大團圓;後者則要遇忠臣義士相救,最後除奸,夫榮妻貴。

這種提綱戲,只有一個粗略的提綱,因而彈性較大,演員功底好,可以着意創造,運用掌握的表演程式,盡情作個人發揮,或與對手一唱一和,大顯本領。當然,也不乏演員功夫差,或情緒不佳,馬虎應付。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接觸粵劇,當時已經沒有提綱戲的演出,只能根據文字資料的記載和前輩的回憶,想像演出的情況。但我在電台擔任廣播劇編導時,也有過只向演員提供故事情節和角色性格,讓他們自己創作對白的經歷。話說我當時負責一個處境劇,監製李安求提出學習英國電台的處境劇製作,只提供基本資料,由藝員自行根據人物角色「度」對白;不過,做了一兩次排練後,演員認為壓力太大,寧願辭工,也不肯繼續下去,結果計劃無疾而終。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