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路地觀察】牛後還是雞前

2024-07-17 04:09:52 副刊

湯禎兆

升中放榜日有一花邊新聞,是一個家長因為孩子派了去「Band 1」學校,哭了起來,原來孩子讀書不算好,勉強只是「Band 2」程度。媽媽擔心她讀得不開心,又要追成績,自尊心也會受打擊。本身填報只用來塞滿位置的「Band 1」學校,竟然「不幸」入了,於是便急得哭了起來。

不少人之後評論說媽媽很好,乃不為追求Banding的良心父母。只為孩子入讀最適合的學校,實在是人間清泉。香港家長一向被描述為怪獸家長,人人只會追求排名,冷落孩子需要,難得媒體報道這個另類例子,當然非常難得。但也有家長說,「Band 1」不單止是成績好,通常校風也較好,所以冷靜下來,應該也會去註冊吧?

近年常聽到「牛後還是雞前」的理論,即討論永遠在牛的後面(比自己出色的人),還是帶領着雞(鶴立雞群)的處境較佳。而這個理論不只放在競爭大的香港,在美國同樣有這個討論出現,甚至有學術研究發現,在頂尖大學做科研的人,很容易被比下去;但在普通大學研究Stem的人,則因為有優越感,會愈做愈好。而比對兩組畢業後的人,反而是在普通大學裏的,愈做愈有信心,在職場或研究中,因此更得心應手,最終比在頂尖大學畢業的大多數,都更有成就。

我聽過美國的另一個講法,是出來工作後,若你愈做愈好,而非在頂尖大學畢業,其他人反而會更欣賞你,更喜歡聽你的奮鬥故事。然後因為受到更多尊重,愈來愈有信心,就愈做愈好了。

我們孩子不算頂尖學生,因為很早分了班,同班的都是差不多程度的學生,他們未必最聰明,但感情很好,不會互相比較。父母也非常知足,很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們喜歡玩什麼興趣班,找什麼學校,都以孩子心情為先。這樣的成長環境,令他們的情緒及性格比同齡孩子都更穩定。這是我們其中一個觀察。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