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村,北京東五環外的一處打工人集聚地,全村三萬多居民中,外來勞工佔了九成半。每到周六傍晚,總會有一批育兒嫂、布展工、泥瓦匠、服裝店店員匆匆趕到皮村的「工友之家」,這裏是皮村文學小組的所在地。他們圍坐在方桌旁,聽志願者老師們上文學課,一起討論詩歌、小說、散文,用文字的溫情與浪漫,洗刷掉滿身的疲憊。這樣的場景,已持續了十年。
記者初遇作家袁凌時,他正在皮村大門外環島附近舉辦一場簡易的「新書簽售會」,村裏的「打工詩人」小海在旁邊彈吉他暖場。近期,袁凌將自己與13位皮村工友交往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我的皮村兄妹》,他們中有蹉跎在流水線十幾年,寫詩釋放自我的工人,也有患癌後堅持寫作長篇小說的月嫂。袁凌認為,在他們筆下,文學發揮着一種最簡單、最質朴的功能:記錄和表達自己的生活狀態及所處的社會現實。
記者:任芳頡、郭瀚林
拍攝:任芳頡、郭瀚林
剪輯:思明、曾萍、任芳頡、郭瀚林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
責任編輯:
孫佳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