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修讀教育課程的詠荍,在前線服務時,認識不少天賦異稟的SEN學生。有一次,她為讓中學生領袖了解SEN學生,邀請了因少年鐵路迷身份而走紅全港的羅哲琛任講者。2021年6月,屯馬線全線開通,羅哲琛接受電視台採訪時,以DSE聆聽試過場名曲《綠袖子》旋律唱出自創歌詞「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去表達當刻的心情而被廣泛討論,更吸引了不同網友和商界二次創作,其淡定表現令人印象難忘。詠荍表示,對方在活動中分享了對鐵路的熱愛和豐富知識,「他非常高興有人願意傾聽他的愛好,儘管他是自閉症患者,但對所有鐵路、巴士的路線圖,比一般人記得更鉅細無遺。」羅哲琛於2022年應考DSE,放榜後獲本港私立大學新聞課程取錄。
在向SEN學生授課時,詠荍喜歡以遊戲為基礎,再融入科技輔助引發學生興趣,例如早前為小學生舉辦的人工智能工作坊,透過人工智能工具製作繪本,「我要求他們改寫童話故事,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只是改寫單個故事,但是他們很有創意,將四五個故事串連,整合出一個很有趣的劇本。劇情連貫創新之餘,還能達到我的要求,義工們都認為寫得非常好。」看到學生的想像力有所發揮,詠荍總是想方設法去構思不同訓練,幫助SEN孩子發掘興趣和專長,重拾自信。
她亦與社工合作,安排SEN學生同遊中大,並分享閱讀樂趣。許多家長反饋指,參與活動非常開心,「平常SEN學生甚少有機會走出校園,也少有機會與大學的學長接觸、聊天,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大學的校園氛圍,帶來讀書的動力。」她又舉辦言語治療的工作坊,盼改善SEN學生的表達能力。
同行非同情 理解與陪伴
詠荍坦言,多數人以為SEN就代表異於常人,「但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每個人在求學時期都有自己的學習需要,例如左撇子需要用左手執筆,近視的需要坐近黑板,某科吸收能力弱的需要人反覆講解,難道這就是不正常嗎?」
她希望大家能以同行而非同情的態度去支援SEN人士,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只有真正的理解與陪伴,才能達至真正的共融。◆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特殊教育青年會2024重點活動
有SEN有識:資訊分享會
◆邀請專業人士主講SEN資訊,向低收入家庭的SEN照顧者提供免費支援,包括在家改善子女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方法、輔導精神疾病兒童的技巧、講解針對言語障礙兒童的行為療法等,提高照顧者對SEN的認知,以及早發現潛在個案和鼓勵尋求援助
特殊教育共融領袖大使計劃
◆計劃旨在凝聚青年志願義工參與融合教育服務,提供特殊教育輔導培訓,安排同行友師配對活動,融合社會創新元素,培訓共融領袖人才
「共融盃」全港中小學徵文比賽2024
◆比賽鼓勵參賽者從多角度切入,撰寫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文章,展現特殊教育需要群體的求學歷程,推動共融校園。得獎作品將編纂出版,提升社會大眾對特殊教育需要的關注
資料來源:特殊教育青年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