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堆肥攪拌機可批量處理廚餘。
◆FoodCycle+設有傳統人工堆肥處。
◆鍾千慧喜愛種植,也會在生活中將廢物重複利用或升級改造。
◆鍾千慧與丈夫鄭逸豪(左)致力於環保事業。

十餘年堅持廚餘轉化堆肥 貢獻種植業

香港大部分廚餘會連同其他固體廢物一起被棄置於堆填區,並不符合持續發展的原則。為應對廚餘問題,政府曾發表《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及《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並制訂源頭減廢、食物捐贈、廚餘收集及轉廢為能/材四項廚餘管理策略。環保署於2021年推展廚餘收集先導計劃,主要接收私營(包括工商業)及公眾場地的廚餘,分類後再運往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處理,將其轉化為能源及堆肥。其實早在2013年,由環保工作者鍾千慧和鄭逸豪成立的FoodCycle+社會企業商務中心已為香港食物生產鏈的循環作出貢獻,二人十餘年來一直致力於將廚餘轉為堆肥,惟中心每周收入的材料有限,堆肥產品的製作成本也還未與收入達成平衡,但夫妻二人仍相信在這個環保漸漸被人重視的時代,眼下的事業終會迎來突破性的契機。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喜愛種植與回收的鍾千慧及丈夫鄭逸豪期望藉FoodCycle+將廚餘循環至本地食物生產鏈,以達至生態平衡。5年前,中心獲得了香港賽馬會「好壤」城市有機堆肥計劃的支持,開始同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將本地食品工廠未被使用的涼茶渣、咖啡渣、豆渣、酒糟等回收並轉為有機堆肥。鍾千慧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曾研究二十餘種材料,最終篩選出了目前FoodCycle+有機堆肥的最佳配方,中心平均每周會收入4至5噸廚餘;涼茶渣等不僅量大且易回收,產出堆肥成分較好,有助於作物的生長。

內地台灣回收業都獲政府補貼

FoodCycle+設有傳統的人工堆肥處,也有能批量處理堆肥的自動攪拌機。鍾千慧稱,堆肥是種植的根源和基礎;廚餘分解後的有機物質,可有效改善土壤質量。中心在開拓有機堆肥業務前就已開始種菜,但當時的蔬菜狀況並不理想,「我們發現不是加肥就能解決的。」她表示,堆肥是大自然本就存在的肥料形成過程,「只是我們怎樣盡量用現有材料還原大自然產生有機肥料的過程。」

FoodCycle+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加樂泥」有機堆肥產品,現已發售兩年。銷售方式着重於批發,合作方包括c!ty'super超市、HKTVmall網購平台、旺角花墟市集等,但銷量平平。鍾千慧表示,只有銷量提升,公司才有機會收入並消耗更多廚餘,「不然那些廚餘垃圾也是被送到堆填區。」她指出,本港專門將廚餘製成有機堆肥的公司並不多,FoodCycle+也只是一家小型試驗工廠。「在香港,如果人們不關心環保,我們就做不下去。這樣即便有人要環保,也沒有機構能提供相應服務。」

多年來,夫妻二人一直努力維持公司的運作,也期望獲得香港政府的補貼。鍾千慧坦言,除廚餘處理成本及文書費用較高外,中心雖在幫地區消耗廚餘,但FoodCycle+的潛在性質與私人餐廳相似,因此還未能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她指出,內地及台灣地區相關領域的機構都有政府補貼,且與相應政府部門合作,「他們一同打開市場、將產品做得很好,這是比較健康的一種現狀。」

2018年,香港環境保護署全面啟用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1期(O·PARK1),將各區多業的廚餘轉化為再生能源以作發電,而後將殘剩廚餘轉為堆肥。鍾千慧表示,通過這種原料來源廣泛的形式生產的堆肥品質會下降,而FoodCycle+的產出成品更為綠色。她指出,香港政府採用獨立處理體系是對城市有益的,雖然FoodCycle+的力量較為薄弱,但政府也可以通過行動鼓勵本地私人機構共同為環保獻一分力。

鍾千慧強調,食品循環在香港很重要,因香港有許多進口食品,若將過剩的廚餘視作普通垃圾,食品循環就無法實現。她也建議香港為過剩的堆肥發展出口業務,「這也符合『循環經濟』的理念;他們用了,就可以產出並向我們供應食物;我們不能只進不出。」

FoodCycle+堆肥產品收支未平衡

她表示,從香港政府計劃實施垃圾徵費到現在試行,中心生意已有所好轉,但本港許多生產工廠的經營仍是如履薄冰。此外,因農產品價格相對較低等原因,「加樂泥」的收支還未達成平衡。疫情期間,許多足不出戶的人在家中種菜,大家對堆肥的需求也有所增高,因此中心那段時間的生意較為平穩。通關後,許多人都外出旅遊,這又降低了堆肥的需求量。

談及香港銷售模式對環保的影響,她說,許多商家都在推廣琳瑯滿目的商品,也會通過「買二贈一」等活動刺激消費,而這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浪費,因人們有時並不能及時用盡買下的所有產品。

期待與本地公園樂園合作

她回憶,兩年前,很多人都還不了解「加樂泥」,「他們以為就是泥,不知道和回收、廚餘有什麼關係。」這也促使她不斷改善推廣模式、提升推廣頻率。如中心會於春季售賣「菇菇種植套裝」,將環保理念融入其中並向大眾宣傳,也會受邀到酒店、公司、學校開設工作坊。在工作坊中,鍾千慧會以從本地花墟購來的植物和「加樂泥」為材料,向大家介紹種植。不過,無論是周邊產品還是工作坊,帶來的收入都不算穩定。目前,鍾千慧也在嘗試將植物與「加樂泥」配好,並以有限數量對外售賣。

鍾千慧亦表達了與本地公園及樂園合作的意願。「本地多個公園及樂園都種有很多花草,如果他們對我們的有機堆肥感興趣,那我們可以嘗試合作,園方也可以幫手消耗本地廚餘。」她表示,這樣既能保護香港的環境、提升園區形象,也能扶持FoodCycle+這類社會企業。

在她看來,環保這件有意義的事在慢慢獲得自己的經濟價值,香港政府愈來愈重視環保,很多人對環保的需求也逐漸增大,這些都為環保行業帶來了機會,但政府也需要考慮如何推廣大眾能夠接受的、便捷度更高的環保形式。她與丈夫也將畢生堅持環保事業,「現在不環保,早晚都要環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