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臻

最近有朋友訴苦,孩子送去英國變得開心很多,原因是不需做功課,但一段日子下來,輪到家長緊張了,擔心孩子長大沒競爭力,想盡方法為子女補習。不少港人都將送子女往外國求學或自己移民,用香港教育制度做藉口。但現實總不會如憧憬般美好。

早幾年香港有學校設置STEM課程如今已見到成果。近日在美國舉行的青少年STEM競賽2024年再生元「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中,香港特區代表隊創下參賽20年來歷史最佳紀錄。而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2024年)中,港生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生代表隊中,一舉獲一項金獎、一項銀獎及三項「歐洲科學院」專項獎。

其中來自德瑞國際學校中六生陳蕙軒,以其「沉浸式多感官療法」助認知障礙症(俗稱「腦退化」)患者復康治療的項目,獲得一等獎及全場最頂級獎項之一「Craig R. Barrett創新大獎」,使她亦有機會獲小行星命名的資格,讓香港有望再誕生「星之女」。

作為本港首名獲得「金獎Plus」最高級別獎的中學生,陳蕙軒的科研靈感源自幫助患有認知障礙症的外婆復健。她還為測試虛擬實境原型機的療效,在去年進行了一項為期8周的臨床研究,對象是6名同樣患認知障礙長者。患者只需佩戴VR眼鏡,便可進入到如洗衣房、公園等不同場景中,並根據提示動手操作完成如洗衣服、捉蝴蝶等相應任務;VR眼鏡亦會結合刺激患者嗅覺、聽覺等方式,以熟悉的音樂或氣味來激發患者找回失去的記憶。這個源自孩子孝心的發明,真的確實非常有意義,如能正式用於臨床治療,相信能幫助更多人。

聖保祿學校郭美恩以「傷口感染檢測敷料」研究獲金獎及「歐洲科學院」專項獎;保良局何蔭棠中學、仁愛堂田家炳中學、五旬節中學、妙法寺劉金龍中學、基督教崇真中學學生所組成的聯隊以「自動偵測甲醛生物裝置」項目獲獎;九龍真光中學、浸信會呂明才中學、迦密柏雨中學、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組成的聯隊,則以黑水虻外殼為原料製作膠布的發明贏得金獎及「最佳教育項目」。以上種種證實,港校推STEM教育是明智且有效的。

培育優秀青少年科創人才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工作,香港希望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更加需要人才。香港新一代一定有機會展現科技才華。港校也需積極發展校本學生人才庫,識別及培養具STEAM潛力的資優生,使之有更多發揮才能的機會,增加港青和香港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