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華加徵關稅令物價上升 削弱美企投放新產業資源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宣布對中國電動車等一系列進口商品加徵關稅,聲稱為保護本土製造業免受低成本貨品競爭,保障美國工人就業機會。然而《紐約時報》指出,過去來自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廉價進口貨品,令美國商店的許多消費品變得更便宜,未來物價上升不單令消費者叫苦,更連帶削弱美企投放資源在新產業上,可能令美國經濟增長放緩。

據《紐約時報》分析,拜登決定將前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升級,這清楚地表明美國已結束長達數十年來與中國開展貿易、重視低成本產品收益的時代。然而美國民眾目前仍受到國內40年來最快速通脹的影響,是否會忍受政府政策帶來的痛苦,仍是未知之數。

《紐約時報》稱,儘管拜登和前總統特朗普都擁護某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但他們就美國經濟應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向選民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特朗普希望拆除中美之間的商業橋樑,大幅限制整體貿易,他承諾提高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取消中國的「最惠國」貿易地位,甚至完全禁止一些中國商品。特朗普認為,中國將支付這些關稅的成本,而非消費者,不過許多經濟研究結果都證明他所說的並非事實。

拜登認為特朗普的主張,範圍過於廣泛且成本高昂。拜登希望利用關稅和其他法規,圍繞清潔能源和半導體等戰略產業建立保護壁壘,並向這些產業提供巨額政府補貼,包括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對綠色能源技術的補貼。

經濟學家憂美經濟增長放緩

許多支持減少對華貿易限制的經濟學家均批評兩人的計劃,不僅因他們冒着提高美國消費者價格的風險,更可能會令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因可能會迫使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把錢花在昂貴的「美國製造」商品上,而非花在能創造新產業和新職位的創新產品。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前總統布什時代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哈伯德說,「在一般商品方面大量超支,將損害我們的生產力。」

拜登冀「關稅牌」贏選票

哈伯德表明希望看見美國撤回保護主義,重新接受傳統的貿易政策觀點:執行全球規則,以及大力投資創新以保持優勢。曾研究「中國衝擊」現象的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奧托爾則認為,拜登應「放棄」支持一些中國已將成本壓得極低的經濟領域,例如太陽能電池。他警告說,不當的貿易政策會帶來經濟危險,他的研究發現,特朗普以關稅為主的做法,並沒有成功將許多製造業職位帶回美國,但這項政策似乎為特朗普及其政黨贏得更多選票,這也解釋了為何拜登會繼續推行這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