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建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新冠疫情過後,香港旅遊業正逐漸復甦,訪港旅客數字有望回到疫情前水平。有鑑於旅客訪港旅遊的模式在疫後有所轉變,特區政府應把握復常機遇,一方面加強推廣香港多元文化的深度旅遊體驗,另一方面積極向中央政府爭取放寬「自由行」來港政策,吸引更多高鐵沿線城市的內地居民來港,進一步推動旅遊及相關產業發展。

香港素來享有購物天堂、美食天堂美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旅遊城市。然而,隨着訪港目的及消費模式轉變,內地旅客來港已不再單純購買奢侈品,反而熱衷於文化體驗、追求城市深度遊,愛跟隨內地網紅建議到地道景點打卡。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城市,不但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文物資源,同時有不少生態保育區及觀光地點,絕對有條件滿足旅客的需求,特區政府應加強對外宣傳香港旅遊業,同時改善服務水平,提升香港競爭力。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數字顯示,自兩地恢復通關後,今年截至11月15日為止,累計共有38,981個內地團訪港,近月平均每天更有高達40-50團在港旅遊。出發地點最多為深圳,其次是珠海和四川,大部分旅行團經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和香園圍管制站入境,從高鐵入境的相對只佔少數。

隨着港深廣高鐵路線站點增加,加上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即將投入運作,內地遊客來港的便捷性大大提高,惟目前內地旅客經「自由行」來港的政策仍然存在包括簽證、限制城市和逗留時間等限制。特區政府宜考慮向中央政府爭取放寬「自由行」限制,讓更多城市的旅客能以「個人遊」身份訪港。事實上,內地「自由行」政策已有多年沒有重大調整,在現時香港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規劃的機遇下,進一步放寬「自由行」城市的數量可加快內地與香港居民彼此更深入互相認識和了解。

面對目前越來越多港人北上消費,港人對國家最新發展的了解得以增強,然而這同時讓香港本地零售業面臨極大挑戰。內地旅客過去一直是香港旅遊業的重要客源。數據也顯示,疫後復常來港的旅客比例,內地旅客遠高於歐美等外國旅客,情況比疫前更明顯,因此進一步放寬內地旅客通過「自由行」訪港旅遊,將帶來多重效益,有助提升香港旅遊業的活力,並帶動零售、酒店住宿、飲食、運輸等行業蓬勃發展,增加本地就業機會。不過,在爭取中央放寬政策同時,特區政府亦須思考如何規劃好來港旅遊的體驗,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倘政策鬆綁但配套未能趕上需求,一切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