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一向以長壽為傲的香港,最近卻在這個最得意的領域被敲響警鐘。香港中文大學最新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過去十幾年間,香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雖然愈來愈長,甚至一舉超越了日本,但長者在離世前伴隨殘疾的時間卻在大幅增加。換句話說,雖然活得久了,但質量堪憂。
根據中大的研究,在2007年至2020年間,香港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從83.3歲增加到87歲,女性則從87.7歲增加到89.8歲。而同一時期,男性「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卻只從79.6歲增加到81.3歲,女性更慘,從81.4歲只增加了區區0.1到81.5歲。這意味着,香港男女平均「帶殘生存」的時間分別從3.7年和6.3年延長到了5.7年和8.3年。多出來的生命,並不輕鬆。
由於健康概念維度眾多,目前世界上關於健康預期壽命的標準也非常多樣。中大的「無殘疾」概念應該比較接近內地採用的「失能」概念。而根據國際標準,「失能」就是在吃、穿、上床睡覺、上廁所、運動和洗浴這6項指標中,有一項做不了就是完全失能,如果完成得比較困難,就是半失能。而2019年時,內地老人的失能發生率為18.3%,人數在4,000萬左右。
引發失能最主要的原因是慢性病,從不良生活習慣到血糖高血壓高、到慢性病、到共病(同時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病)、到老年綜合症、到失能、再到重症發作……生命凋落的每一步都清晰得有跡可循,而患有慢性病本身也已經十分影響生活質量,因此在很多「健康預期壽命」的概念中,除了殘疾和失能,慢性病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2019年時,內地有多達75%的老人患有慢性病,人數1.8億,其中不乏共病患者。今年4月份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專家分享了一份全球健康報告,顯示一方面全世界的壽命都在增加——包括中低收入國家都在增加,但另一方面健康年數卻沒怎麼變,也即不健康的時間更長了。所以,香港的問題也是內地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光長壽,夠嗎?這警鐘是敲給全人類的。
至於形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類壽命普遍延長該是得益於醫療水平進步等科技因素和保險制度完善等社會因素,但現代生活下催生的多吃、少動、嗜甜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等因素又刺激着慢性病的增加,同時絕大多數人身處的階級及所擁有的財力並不能保證患病後的頂級救治。科技保你不死,但造化全憑個人。
也因此,聰明的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中大的研究已經證實,經濟情況愈好、受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健康壽命愈長。而據小狸觀察,這些人普遍吃得健康、有運動習慣、注重身材管理、每年固定體檢、必定及時看醫生、情緒穩定、有個人愛好,以及非常自律。
忽然想起,俗語總說「健康長壽」,原來這詞序是有講究的。小狸寫這篇文章時,正值聯合國糖尿病日,祝所有老人家健康長壽,安享自由高質的晚年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