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系兩隊研究團隊,最近分別於流動應用程式(App)的人臉識別系統以及不同企業級 Wi-Fi與 VPN 的設計中發現缺陷和漏洞。 香港文匯報記者吳健怡 攝

中大揭18000App近300個有風險 黑客可繞過活體檢測盜私隱

隨着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愈來愈普遍,不少流動裝置、應用程式或賬戶操作,透過掃描人臉就能啟動,不過有關的安全問題亦引人關注,更有不法分子盜取用戶的個人資料和硬照後「偷天換日」,成功通過人臉識別進入系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人臉識別系統設計中的弱點,發現全球18,000多個流動應用程式(App)中,近300個存在安全漏洞,在一些情況下以硬照進行人臉識別亦能成功瞞天過海,從而登入IOS及Android流動裝置。學者建議,供應商採用多種方法加強驗證流動應用的防護,以及進行適當的加密,用家也不能盡信由客戶端傳回的結果。◆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人臉識別一直被視為最安全的生物識別技術,但由中大工程學院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劉永昌領導的研究團隊,深入分析檢測市場上18個人臉識別服務供應商提供的流動應用模組,發現其中11個存在安全漏洞,其共同點是黑客可利用這些設計漏洞繞過活體檢測,冒用他人身份開立賬戶或盜取資料。

研究團隊撰寫應用程式,以自動化分析方法,掃描了18,000多個流動應用程式,發現當中有294個使用了含安全漏洞的人臉識別應用模組。劉永昌表示,隨着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和電腦視覺技術的不斷突破,人臉識別技術已完成商業化落地,而這些存在漏洞的流動應用程式,滲透到金融、消費、生活、教育等各個領域,關於金融方面的流動應用程式更佔39%。

學者倡數據加強加密

黑客在一些情況下,只需使用「受害者」的照片與身份資料,便可成功以「受害者」的照片完成人臉驗證。此外,劉永昌指出,現時為防止黑客盜用他人圖像進行身份欺騙或建立傀儡賬戶,大部分人臉識別系統要求用戶在建立賬戶時完成眨眼、搖頭等動作,甚至有系統需要進行紅外活體檢測,目的是確保真人完成人臉驗證手續而非硬照,但仍會防不勝防,有不法分子會通過3D列印面具或deepfake(深度偽造)等手段,利用機器學習模型弱點攻破人臉識別系統。

對填補人臉識別的漏洞,劉永昌認為須由人臉識別的開發者或發行者着手,應以多種方法加強流動應用的防護,如程式加固和動態反調試等,以及將所有流動應用、第三方模組、雲服務器之間傳輸的人臉識別相關數據進行適當的加密。

劉永昌強調,市民作為使用者也不應坐以待斃,使用人臉識別登入前,先確認這個網站或者軟件是否安全,盡量降低個人資訊的洩露風險。

全球86%高校至少一項Wi-Fi設定不安全

另外,不少僱主為員工提供企業級Wi-Fi 及 VPN服務,以方便他們利用流動裝置如手提電腦及能手機進行工作。中大工程學院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周思驍領導的研究團隊,就多個主流企業級Wi-Fi及VPN服務進行了深入分析及測試。在企業級 Wi-Fi 方面,世界各地2,000多所高等院校的7,000多份 Wi-Fi 用戶手冊,86%學校有至少一項操作系統指示用戶採用不安全的Wi-Fi 設定。

在VPN產品方面,研究團隊測試了全球132個被採用的VPN,並在其中63個找出之前未被發現的嚴重漏洞,讓黑客可以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盜取其密碼。

周思驍提醒,市民千萬不要盲目點擊「確定」、「連線」和「接受」等按鈕,遇到可疑的情況,應向所屬單位的資訊科技管理員報告及查詢。

人臉識別及Wi-Fi漏洞 

1.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的安全建議: 

◆盡可能在雲端驗證人臉識別信息,切勿完全相信由客戶端傳回的結果 

◆應以多種方法加強流動應用的防護,如程式加固和動態反調試等 

◆將所有流動應用、第三方模組、雲服務器之間運輸的人臉識別相關數據進行適當的加密 

2.使用 Wi-Fi 及VPN的安全建議 

對象 建議 

廠商 產品除了需具備良好功能和易於使用,亦要確保產品設計能令用戶安全設置;廠商要對產品進行徹底的測試,以防止可能會引致安全的風險 

資訊科技

管理員 在教導使用者時,除了接通網絡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進行安全的網絡設定。因此,在編寫使用手冊時,需要考慮可能發生的意外,並教導使用者如何正確地處理這些狀況 

使用者 盲目點擊「確定」、「連線」和「接受」等按鈕,通常不是一種有效保護網絡安全和個人資料的做法。在點擊按鈕之前,應嘗試了解潛在的影響,不要因為貪圖一時方便而後悔莫及。遇到可疑的情況,請向所屬單位的資訊科技管理員報告及查詢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