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10月23日前後交節。霜降以後,冷空氣南下頻繁,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深秋景象明顯。 元代人吳澄在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書中,將霜降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意思是說,霜降時節,豺狼等動物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然後再食用;經霜打後,小草枯萎,樹葉變黃並隨風飄落;蟄蟲開始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態。
霜降的一個主要標誌,就是「霜始降」,露水凝結成白霜。在霜的威力下,草木凋零,樹葉飄落,農作物停止了生長。不過,霜也有「溫暖」的一面,它能讓被它打過的瓜果蔬菜更加甜美可口。早在西漢,氾勝之便在其農學著作《氾勝之書》中說過:「芸薹(蘿蔔),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澀。」農諺也說:「霜打的蔬菜份外甜。」北方人鍾愛的大白菜,南方人青睞的小油菜、萵筍、白菜薹等蔬菜,經霜打後不但口感更好,而且容易煮爛。水果也是如此。尤其是柿子,未經霜打的柿子又硬又澀,難以下嚥。霜打以後,柿子變得又軟又甜,味美可口。正因如此,霜降吃柿子的習俗便應運而生。
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僅能禦寒保暖,還能壯筋強骨,有益健康。泉州民間流傳着這樣的說法:「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還有一種說法是,霜降這天如果不吃柿子,冬天嘴唇會乾裂。
除了吃柿子,霜降的另一重要習俗就是賞紅葉。
霜降時節,霜染大地,演化出別樣的深秋景色。霜又揮動神秘的巨筆,把楓樹、黃櫨等樹木的葉子染紅,繪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大美景象。於是,每到此時,人們成群結隊地登山觀賞紅葉,便成為一件盛事。我在《濟南紅葉》一文中,曾寫到濟南人霜降賞紅葉的情景:
北風送寒,萬木霜天,又到賞紅葉的大好時節。濟南南山的紅葉谷中,數千畝紅葉凌霜鬥寒,艷麗如丹,映紅了蜿蜒的溝壑,染赤了綿綿群山。遠看,像隨風飄浮的彤雲;近看,似熊熊燃燒的火焰……此時,置身於這「紅雲」錦帳之中,身染紅了,心熏醉了,怡然自得中頓感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如此美麗壯觀的景象,是上蒼賜給濟南的無價之寶。它使濟南的嫵媚融進了火辣,婉約增添了豪放,「杏花春雨」之韻多了些「鐵馬雄風」的強悍。都說「濟南瀟灑似江南」,紅葉爛漫中,豈不勝江南?
濟南的紅葉,美在當今,也美在從前。歷史上濟南的紅葉就很有名,而濟南人也把賞紅葉當作一大盛事。每到深秋楓葉醉了時,到南山賞紅葉的人便如潮湧,絡繹不絕。而賞紅葉的最好去處,要數近郊的龍洞、佛峪和千佛山了……
紅葉的艷美,也令許多詩人為之傾倒,寫出了不少名詩佳句。如「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唐·白居易《和杜錄事題紅葉》)「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秋詞二首》)「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唐·許渾《謝亭送別》)「春山何似秋山好,紅葉青山鎖白雲。」(明·文徵明 《題畫》)而最為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人在霜降時節的一個黃昏,來到一處楓林遍布的山前,只見彎曲的石徑遠遠地伸向山巔;山頂白雲繚繞,有幾戶人家在白雲中隱現。最令詩人喜愛的是,眼前漫山遍野的楓樹層林盡染,楓葉如丹,如璀璨的雲錦,似燃燒的火焰,比那二月的春花還要艷麗。詩人用生花之筆,描繪出了霜降時節紅葉爛漫的壯麗景觀,看了令人心醉,也把「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千古名句牢牢地刻在心中。
霜降時節又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此時登山賞菊,也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雅事。因此我國許多地方都有霜降舉行菊花會、飲酒賞菊的習俗。
過去在泉城濟南,每到霜降時,近郊的千佛山等山上,到處都盛開着爛漫的山菊花,前來登山賞菊的人絡繹不絕。人們站在「賞菊岩」上賞過菊花後,便三五成群,呼朋喚友,在山坡上席地而坐,進行野餐。他們喝着自帶的菊花酒,品嘗着親手做的炸菊花、菊花火鍋等美味佳餚,真是其樂無窮。正如清代詩人朱照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寫的那樣:「閒招三兩友,把酒醉南山。靜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間。石棱秋有骨,苔點雨留斑。磴道歸來晚,空罍挈月還。」短短幾句詩,便把人們偕友登高、賞菊飲酒、一醉方休、伴月而歸的歡樂情景生動地寫了出來,讓人讀了回味無窮,不勝留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