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根據一本「聲稱」研究廣東話本字的書《廣東俗語考》(作者孔仲南,1933年出版),對「稀粥」以及與其相對的「稠粥」有如下結論:

煮粥米少水多為稀,米多水少為竭。稀少也。(,)言米小(少)也。竭盡也。(,)言水已盡也。故米小(少)為稀粥,水盡為竭粥。【括弧內為作者的誤點】

說「竭粥」時會通過以下音變讀成「傑粥」:

竭(kit3);變聲母→git3;變調→傑(git6)

有人覺得「傑」予人有豪傑的意味,所以特意以其異體「杰」代之。就是這樣,不少人誤以為「杰」就是本字,又因為「杰」是「傑」的簡體,不少人見人家寫「傑撻撻」就指控有寫錯別字;這都是認知不足所產生的後果。

話說回來,上述筆者說「聲稱」只是對該書內容的真確性或多或少有所保留,皆因書中所說部分只屬個人理解或誤解。然而,為何此書受後人所推崇,尤其在互聯網面世後——互聯網可讓人們輕易拿得許多許多資料,若屬失實亦會廣泛流傳;也由於該書的考究資料甚為「偏門」,不知就裏的人們得之視若寶。筆者不只一次在本欄作出勸告,在未經驗證下的資料不能盡信。「光批評、沒理據」不是一個負責任作者的風格,孔氏上面所言正好支援筆者對該書剛提出的評價:

「竭乃盡」當然沒錯,但盡了等同乾涸;隨意找個目不識丁的老婦(並無歧視,只是比喻知識水平非常有限),她也可告訴你半點水也沒有怎可成粥。這個現象足以「推翻」孔氏的立論和說明了取信者及引用者之「無知」,而在這裏找到的誤點亦只是冰山一角。

開講有話,罵人須有理,能說如何才是正確就更有說服力——粥煑久了,爛米接近熟飯,因而「聚」在一起;「聚」者結也,「結(git3)」通過音變就讀作「傑(git6)」。精明的你,不要給《廣東俗語考》的名稱誤導:「考」只是考究,並不存在權威性。從意義與音變得來的廣東話本字是尋本字的不二法門!

人們常說廣東話特別多疊字形容詞,如「大拿拿」;「瘦猛猛」;「疏能能」(「能」讀「能4-1」);「稀冧冧」(「冧」讀「林4-1」);「傑撻撻」(「撻」讀「taat1」或「taat4」)。其實書面語也不相伯仲,只是我們只看自己的和不懂別人的罷了。與「疏」、「稀」、「傑」相關的疊字形容詞「疏能能」、「稀冧冧」、「傑撻撻」中的「能」、「冧」、「傑」明顯是借字。據筆者的考究,正字如下:

稀疏的林木叫「疏林」,廣東人就用了「疏林林」(讀作「疏能能」)來形容很稀疏的景象,如:個公園咁大範圍,種得嗰幾棵樹,「疏能能」咁!「稀」,疏也;所以廣東話也有「稀林林」,讀作「稀冧冧」。「塌」除指倒,也有貼緊的意思。「結」正是緊貼,廣東人就創造了「結塌塌」這個疊字形容詞來形容「好傑」的粥或糊。「塌」通過以下音變讀作「撻」:

塌(taap3);變韻母→taat3;變調→撻(taat1/taat4)

廣東人會用「傑」來形容一些複雜難解的情勢;如說「呢鑊傑」或「呢鑊傑撻撻」都是指事態嚴重,不過後者會在感覺上更嚴重。

示例:

我琴日下晝響地鐵度,畀老婆個閨密撞到我隔籬有個女人伏響我個膊頭度;佢係我同事,啱啱佢唔係幾舒服,我先借個膊頭畀佢啫,我同佢真係冇嘢㗎!唉,「呢鑊傑」喇!

你老婆出咗名醋埕(醋娘子),呢鑊你仲唔「傑撻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