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研究顯示,企業回購股份變得更為普遍。我們將探討推動這個趨勢的原因、為何投資者對企業回購股份出現分歧,以及對投資者有什麼影響。◆施羅德投資策略研究部策略師 Harry Goodacre
截至2022年的五年間,標普500指數內的公司共花費了3.9萬億美元回購股份。該金額高於這些公司同期支付的2.5萬億美元股息。
回購推高美股需求
投資者對企業回購股份出現分歧,但有一點很明確:企業回購股份已不斷推高美國股份的需求。
我們的最新研究顯示,雖然2022年美國的股份回購活動比其他主要市場更活躍,但隨着回購活動在英國、歐洲及日本變得更為普遍,這差距正在收窄。
投資者對企業回購股份出現分歧。一方面,公司管理層可以透過回購股份,向股東分發剩餘的現金,而這種方法的限制遠低於增派股息。對投資者而言,股份回購有助減少他們的稅務開支,因為應用於資本收益的稅率通常低於所得稅的稅率。另一方面,一些批評指出管理層可以透過股份回購操縱股價,因為相同盈利除以更少數量的股份,會導致每股盈利上升。如果管理層的回報與每股盈利增長掛鈎,那麼股份回購可以令管理層回報增加,並可能損害股東利益。
部份投資者亦認為,這是管理層提振低迷股價的手段,因為這亦可能提高他們的回報。持相反觀點的投資者則表示,管理層認為股價被低估是回購股份的最佳時機。
美股回購仍屬最熱
美國仍帶領回購熱潮,但英國及其他市場與美國的差距於2022年有所收窄。根據我們的計算,2022年有45%的美國大型企業至少回購了1%的股份(扣除已發行的任何股份)。更罕見的是,該年內英國企業回購股份的規模與美國企業持平,而回購至少1%股份的英國企業比例飆升至有紀錄以來新高。日本、法國及德國企業的回購活動亦有所增加。
非美市場現去股權化潮
近年,有許多評論指出可投資的上市股票正不斷減少,導致這種情況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更多的企業透過退市(主要是因為併購)的方式退出市場,而非透過新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進入市場。
不過,股份回購亦使公開金融市場上的股票減少。近期,非美國市場的去股權化步伐比美國市場更快,部分原因是由合併與收購引起。舉例來說,由於英國企業的估值低於美國企業,因此英國企業成為了美國企業及私募股權的收購目標。在日本,退市企業的數量亦大幅增加,2022年退市的日本企業數量幾乎是十年前的三倍。
股份回購活動於2022年明顯增加,值得留意的是,這個趨勢會否在未來幾年持續。由於金融市場預期環球利率將長時間保持於較高水平,加上經濟增長前景持續疲弱,企業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包括研究如何使用過剩的現金、公司股價是否廉宜,以及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展開股份回購的靈活性是否較派息更具吸引力。 (摘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