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與人溝通時,中英語有很相似的時候,例如話不投機時,我把說話講完時,對方仍無反應地等我繼續說下去,中文人的反應是「講完」,英文是That's all。不過,這樣的回應均不太有禮貌。在學期之初,我們來一次溫故知新。
俚語給人傳神的感覺,卻又容易令不是在同一文化生活的人誤會,有些情況會引來「火熱」場面。在多年前,我有位英語尚算合格、初到美國的朋友,她是很主動的人。在與一個美國人對話後,她問我為何美國人老是很排外,她說那美國人叫她「離開」。原來對方跟她說「Get out of here!」,其實這是句俚語,像中文說:「真的假的!」,即是否在說笑的意思。
愛購物的姐姐也投訴說,上個月她到英國旅行,聽到兩位英國人聊天說:「某百貨公司有低至五折的優惠!」她正想聽清楚是哪一間百貨公司,其中一位英國人卻回了一句「Shut Up」。姐姐心想,何必這樣神秘,叫人不要說下去, 是不想太多人去搶購吧,太自私了。其實這位英國人不是叫對方收聲,而是說:「你不要開玩笑,居然有這樣好的優惠?」令人難以置信!
有人不明白為什麽外國人動不動便提到God。在日常生活中,God的確常用,表達意想不到的糟糕事件出現的Oh God,在憤怒時破口而出的God Damn。在估也不估時說出Holy Cow,難道他看到一隻神牛的海市蜃樓(mirage)着其實只是說:「很神奇。」
當看到一位朋友作出不當行為,我們會說:「好心啦,求求你不要這樣!」不能光看字面意思去解釋。在同一個場景,美國人會衝口而出說「for God's sake」,不是要你為了神去做一些事情,正確的意思是叫你做個正常人,可理解為「天啊,拜託」。
老師要求學生把功課做好一點,學生回覆不能再好,這固然是晦氣說話。不過,若是美國人的對話,可能會出現不同意思。在早晨或平時問好「How you doing?」,回應除Fine或Good之外,充滿正能量的人或會回一句「Cannot be better」,意思正是「好到不能再好」了。
就算你不是教徒,但從電視或電影中,你也會知道天主教的神父叫Father。一位有禮貌的外國人向年輕人問好說:「How are you son?」那年輕人很不友善,沒有回應。年輕人認為自己不是他的「兒子」,卻不知道對話中的son是指年輕人。
最後,也是最可笑的一個誤會。有台灣人很不耐煩地向店員要求讓他先付錢,說自己找不到泊車位,所以把車非法地停泊在路中心,「快一點,否則有人打我。」商店老闆一聽,感覺情況嚴重,便特別通融。老闆後來回頭一想,覺得有點不合情理,便叫售貨員重複原話,原話是「Quick!somebody beat me!」。原來這台灣人的英語水平不到位,未掌握汽車響號應用horn作動詞,錯誤地配以中文近音的「嗶」,誤成了「beat」。真是Oh my God!◆康源 專業英語導師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