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崇
小城有山。一曰冠豸,兀立城東,丹霞質地,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外形因酷似古代法官之「獬豸冠」而得名,蘊意為公平正義之山。其風光秀麗,景觀別致,有「北夷南豸、丹霞雙絕」、「放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之美讚,為客家人嚮往之母親山。另一曰梅花,其山巒聳峙,層林疊翠,生態多姿,為瀕危華南虎最理想的棲息地,被譽為「動植物資源的天然基因庫」和「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小城有水。此地為閩江、汀江、九龍江三江之源,九曲文川河玉帶般繞冠豸逶迤,穿城而過,潤澤兩岸。石門湖、九龍湖等宛如翡翠鑲嵌山中,更有四處汩汩不息的溫泉,給小城帶來無限溫暖。
小城有韻。自宋紹興三年(1133年)建縣,文脈綿延,人文薈萃,文廟、書院、儒學之所散落各處;四角井、水南尾、吳家巷、大橋下等街區風格別具,遺蹟頗豐。當地居民保留着中原遺風,古語方言、民俗民風、宗族理法、姓氏源流、民間武術等代代相傳,底蘊深厚,號稱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湧現出明代都察御史馬馴、清代著名學者鄒聖脈、清代兩江總督楊簧、近代書法家羅丹以及張南生、江一真、項南等一大批歷史傑出人物。
小城有味。客家美食九門頭(用牛身上9個部位涮米酒而成)、白鴨湯、溪魚豆腐等皆為佳品、名揚四海;民間小吃燈盞糕、拳頭桃、牛肉湯、珍珠丸、漾豆腐、芋子餃等數不勝數,享譽八方。既是遊子們難以磨滅的舌尖記憶,亦深得各地遊客的青睞,品後讚口不絕。
小城有名。小城有好聽的名字叫「連城」,簡稱「蓮」,境內礦藏、農林資源豐饒,擁有多項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紅心地瓜乾之鄉」、「中國連城白鴨之鄉」、「中國優秀旅遊縣」、「中國文化旅遊大縣」、「中國客家美食名城」、「中國溫泉之城」、「全國武術之鄉」、「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諸項美譽,舉不勝舉,聞名遐邇,「連城風物,價值連城」。
小城有福。小城的人們,大都生活閒適,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親屬鄰里間,你來我往,親親熱熱,人情味十足。近些年,小城十分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開發,中山步行街、四角井公園、文川橋、天后宮、文昌閣、小梨園等的改造建設,使小城面貌煥然一新,文化品位有力提升,白天閒庭信步,晚上燈火璀璨,老百姓業餘休閒有了更多的好去處。
小城有家。老家位於城西,與西市場緊鄰,屬鬧市街區。我們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自建的3層樓房,2層3層是臥室、電視廳和陽台,一層有3間房,裏間是廚房和儲物間,中間有上下的樓梯,並擺放着冰箱、廚櫃等,外間是飯廳兼會客。每天清晨,熙熙攘攘的吆喝聲中,小城拉開了生活的序曲。賣菜的、買菜的、上學的、上班的、鍛煉的、閒逛的……在門口來來往往,好不熱鬧。我們家買菜可以足不出戶,拿一把藤椅坐着,不停有小商小販路過,手一指,稱一過,每天都吃新鮮的。一到墟天,門外便成為中草藥集散市場,遇個頭痛腦熱的,無須上醫院,老家人個個都是配草藥的高手。父母退休後,他們的老同事老朋友買菜、辦事路過,必定會進來坐坐,家裏常常歡聲笑語,高朋滿座。即使有時急急匆匆,也能賺個點頭笑臉的問候。如今我們家已是四世同堂,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但逢年過節,必定會不約而同相聚於此,上上下下十幾口人一起喝茶、聊天、打牌、品嘗美食,雖然嘈嘈雜雜,卻是其樂融融。
小城有回憶。在這裏,我度過了最美好的青少年時代。13歲那年,我們舉家從農村遷至城裏,一晃就是30幾個春秋。兄長成家,姐姐出嫁,晚輩誕生,母親離世……這裏記載着我們家的悲歡離合、歲月變遷。我在小城讀初中、高中,大學畢業後回城工作一段時間,逐年看着小城變化,小城也見證了我的成長與酸甜苦辣。生活的苦難、求學的艱辛、從業的挫折,以及家庭的溫暖、成功的喜悅……點點滴滴,都融入小城的歲月裏。這裏發生的一切,已成為我腦海裏一本書,可以時時翻閱,時時回味。
小城有溫度。如今離家工作已20餘年,歲月更替,往事並不如煙。閒暇之日,總是期盼回到小城,可以牽着孩子的手,帶他們去水南尾的小巷走一走,到大橋下外婆家逛一逛,看看那些古廊橋、古城牆、古建築,講講過去的事情;也可以在四角井找個小店坐下,叫上一碗牛肉湯或扁食湯,聽聽鄉音,聊聊趣聞,那自然是味道在嘴裏,暖意在心頭。若是無事,在家門口擺一張小桌面和幾張小椅子,沏上一壺茶,有朋來,則共享茶香,不亦樂乎;無朋來,則獨品甘醇,自娛自樂。
我想,此生與小城是斷難分離的。小城的人和事,已深深融入了血脈,心頭老是惦記,夢中時常縈繞。每次離家,總是噓唏難捨。幸運的是,歷經幾十年的風雨,我的老家沒有受到太多的侵擾,依然保持着它質樸的樣子,無論漂泊何處,「根」繫親情。亦想,人生有詩和遠方固然好,但也許只有小城這絲絲縷縷的煙火氣,才最能撫慰和安定我們的心懷。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