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銜春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周子航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當下本港老齡化趨勢明顯。依據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5月29日的演講指出,2022年65歲以上的長者佔整體人口20.8%,這一比例將在2039年上升至31%。對於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而言,老齡化社會將造成勞動力價格提升、社會負擔與撫養比例提升的問題;對於家庭而言,贍養照顧壓力造成長者生活需求更難得到滿足,在職成人在照看長者、小童和處理個人工作之間更加「分身乏術」。因此,妥善解決養老問題是緩解長者、照顧者和政府三方壓力、增加個人福祉和推動香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們認為,特區政府的政策必須突破既有思維,深化多空間層次概念並配以傳統文化形成策略,把問題轉化為機遇。在粵港澳大灣區交流緊密、協同發展與交通設施齊備的背景下,本港長者前往內地灣區城市養老可以成為提升居住質素和分擔養老壓力的新優質選擇。

大灣區養老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其一,文化語言同源。香港與大灣區各城市同根同源、同聲同氣,絕大部分長者的家鄉都在大灣區範圍。依據嶺南大學劉智鵬教授2016年的專題講座,本港華人主要包括廣東本地人、客家人、疍家人及福佬人等民系,其家鄉分布都涵蓋在社會福利署的「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範圍內。語言相同、溝通便捷是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最大優勢。

內地養老服務多元醫療條件優良

其二,生活成本低廉。以2023年5月香港與深圳的食品價格為對比,香港平均絲苗米價格每公斤12.6元,豬肉112.3元,冰鮮雞58.3元,番茄20.3元,生菜18.9元;深圳平均大米價格每公斤6.84元人民幣,豬肉價格40.8元人民幣,雞肉價格38.36元人民幣,番茄價格8.92元人民幣,生菜價格7.42元人民幣。折算港幣與人民幣匯率後,深圳物價明顯低於香港;而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物價較深圳更低。

其三,養老服務多元。不同健康程度和年齡的長者在養老選擇上有不同選擇,按照身體機能分,長者可分為健康、自理、半失能與失能四類。健康長者有康樂旅居需求,因此養老服務不能僅限於「住好啲,食好啲」,還要考慮豐富的文化、旅遊與康樂等活動,如行山、飲茶、粵曲、麻雀等。自理老人需要適度運動與交流,同時還需要提供必要醫療與體檢服務。對於半失能與失能長者,需要有職業護工進行全天候照顧,還需要急救設施防止長者出現緊急病情。在應對不同長者的需求方面,大灣區內地城市名勝古蹟遍布,長者可以返鄉下尋根溯源祭祖,還可以遊覽不同城市的風光;同時,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土地、勞動力與專業醫護人員數量比香港更充足,半失能與失能長者可以得到細緻照顧。

其四,醫療條件優良。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擁有大量醫療水準高的公立醫院、私立醫院以及跨境合作醫院。以深圳為例,深圳擁有32家代表內地最高醫療水準的「三甲」醫院,這些醫院提供綜合性的門診、住院以及醫學檢測服務,患者基本無須排隊即可立即得到救治與檢查。香港政府為市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醫提供了若干鼓勵政策,2023年5月10日,醫務衞生局在「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中,讓合資格香港市民可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合資格病人每次接受港大深圳醫院指定門診診症服務僅需繳付人民幣100元診金(經醫管局核實的指定享有豁免醫療費用人士除外),餘下費用差額則由先導計劃資助,上限為人民幣2,000元。在大灣區協同發展的趨勢下,先導計劃必將逐步擴大以滿足內地港人的就醫需求。

需政策鼓勵灣區內地城市養老

其五,跨境交通便利。在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等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的背景下,由深圳北站、廣州南站返港最快分別僅需19分鐘、45分鐘,由珠海經港珠澳大橋返港同樣僅需45分鐘,由距離香港最遠的大灣區內地城市肇慶返港最快僅需1小時45分鐘。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長者與家人朋友團聚、處理個人事務和外出旅行變得更加容易,也為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提供了「短期旅居大灣區」、「半年居港,半年旅居大灣區」、「常住大灣區」等不同選擇。

然而,我們不可忽視大灣區養老存在的挑戰。技術上,香港與內地藥物資質、規格、療效存在一些差異,對於需長期服藥的長者而言,返港購買藥物成為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負擔之一;上述病人先導計劃所提供的門診診症服務亦有擴大的迫切性。概念上,由於大灣區養老仍處於探索推進階段,究竟採用港人「集中居住養老」還是「分散養老」的模式仍待社會討論。集中養老避免了長者來到內地環境而不適應社區生活的問題;分散養老則降低了長者生活成本,避免了社區物價抬升的問題。制度上,香港與內地的社會服務與福利制度不同,如何鏈接本港的長者生活津貼和高齡津貼(生果金)、醫療保險、社工制度進入大灣區,成為香港政府與內地城市政府在推進大灣區養老議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最重要在人文上,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不能讓長者感到被放逐,鼓勵性措施和孝道教育推廣鼓勵子女盡孝、共同生活等也是應有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