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國專家談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影響及變化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人工智能(AI)對人類勞動的影響也再度受到關注。記者採訪人工智能科學家、科技企業家、科幻作家,討論人工智能對既有的勞動形式與人類生活方式帶來顛覆性影響以及深刻變化。
隨着聊天機器人ChatGPT火爆全球,人工智能這個誕生於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的概念,歷經技術迭代,迎來新的發展熱潮。「眾所周知,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已經歷了三次浪潮……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第四次浪潮的典型代表,已經展示出強大的應用潛力。」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工委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說。
「我們已經進入AI 2.0的時代。」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說,當前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AI 2.0時代的第一個現象級應用,「真正有望實現平台化效應,進而探索商業化的應用創新機會」。
「我認為人工智能時代肯定已經到來。」英國利物浦約翰·穆爾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者傑瑪·戴爾說。他認為當前人工智能處於已有突出表現,但不是每個人都在使用的狀況。專家見解不完全相同,但普遍認為當前已進入新的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成為這個時代強大的生產力工具,將使人類勞動出現深刻變化。
接管重複性工作助人類提升創造力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創造15.7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人工智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機遇。
「人工智能和人類各自的長處不同,所以基本上能夠和諧相處。」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理工系教授、日本人工智能學會倫理委員會委員長栗原聰表示,人工智能作為提高勞動效率的工具將大大發揮作用,還能幫助人類提升創造力。
李開復表示,人工智能可以通過高效運算,接管一些重複性工作,把人類從忙碌而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類節省最寶貴的時間資源,去做更多振奮人心、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如按其所長貢獻創造力、策略思維等。「如此一來,人類的生產力會大幅提升,並且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身潛力發揮到極致,從而共同促進高質量發展。」
信息化產業進入「工業時代」
德國自動化廠商費斯托公司工業4.0和人工智能領域銷售總監埃伯哈德·克洛茨說,人工智能可在優化工業流程、改進質量檢測、監測能源使用等多方面幫助人類。
在中國移動互聯網企業麒麟合盛的辦公場景中,撰文、翻譯、製圖、代碼核查等工作一半以上都由人工智能完成。該企業創始人李濤認為,人工智能已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讓信息化產業從「手工時代」進入「工業時代」。
或將出現人工智能訓練師等新職業
在這種時代變遷中,的確有一些工作會消失,但又有新的勞動形式湧現。在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陳楸帆看來,人工智能可能會替代一些重複性、高強度和危險性的人類勞動,如製造業中的流水線作業、金融領域的數據分析等;同時也創造新的勞動形式,如人工智能訓練師、人工智能倫理顧問、機器學習工程師等。
隨着人工智能與人的協同發展,勞動效率大幅提升,工作與生活的關係可能發生改變。陳小平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推動社會逐步進入一個這樣的時代——工作勞動將不再完全是謀生手段,增加全民幸福變成直接目標,出現全新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