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逾4.9萬病人參與公私「同醫」模式

2023-05-01 04:37:35 香港
◆醫管局早前舉行「醫療服務全接觸」傳媒講座,講解香港醫療公私營協作的機遇與挑戰。圖為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服務轉型)陳允建。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本港正值流感高峰期,多間公立醫院急症室逼滿病人。 資料圖片

醫管局:將推展到更多專科 甲狀腺癌康復者料明年可參與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一直面臨沉重壓力,為縮短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醫院管理局持續推出公私營協作計劃,與私營醫療機構合作引入「共同醫治模式」,目前已有超過4.9萬名病人參與計劃。醫管局表示,2023年至2024年度的門診協作名額將增至5.6萬個,包括原本在普通科門診跟進的病人以及參與「共同醫治模式」的專科門診病人。另外,醫管局將專科門診「共同醫治模式」推展到更多專科,例如甲狀腺癌康復者預計明年上半年可參與「共同醫治模式」。◆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服務轉型)陳允建日前講解香港醫療公私營協作的機遇與挑戰,指出隨着香港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年輕化以及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到公立醫院求診的病人愈來愈多,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亦日益增加,為緩解壓力,公私營協作亦提速增量。他表示,公私營協作目標是提升服務容量、改善輪候時間,以及長遠改變病人求診模式等。

在提升服務容量方面,醫管局早於2010推出「共析計劃」,即私營服務機構的腎臟透析中心,每年約為400名病人提供腎臟透析服務,接受服務的病人只需繳付相等於公立醫院的費用。陳允建指出,該項服務名額將會在2023年至2024年度進一步增至420個。

乳癌及骨折協作將成恒常計劃

另外,他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開展的乳癌手術治療協作計劃,以及骨折手術協作計劃,反應及成效均理想,未來將成為恒常計劃。在2023年至2024年度,乳癌手術治療協作計劃服務量為360個,骨折手術協作計劃則為400個。

改善輪候時間方面,「耀眼行動白內障手術計劃」早於2008年開始,該計劃善用私營醫療的服務量,縮短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參與該計劃的病人只需要支付不高於8,000港元的自付額,並可獲得8,000港元的定額資助而接受服務。而在2022至23年度及2023至24年度,名額分別增加至4,000個及5,000個,以協助處理疫後復常的積壓個案。

門診協作名額將增至5.6萬

至於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則有助長遠改變病人求診模式。陳允建指出,目前私家醫生在超過650個服務點為逾4.9萬名病人,每年提供10次門診服務,包括診治慢性病和偶發性疾病,而特定的相關化驗和X光檢查服務由醫管局提供,費用與普通門診科相同。

他又表示,2023年至2024年度門診協作名額將增至5.6萬個,包括原本在普通科門診跟進的病人,以及參與「共同醫治模式」的專科門診病人。

另外,他表示未來會將專科門診「共同醫治模式」推展到更多專科,釋出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服務名額,加快處理新症病人,例如甲狀腺癌康復者預計明年上半年可參與「共同醫治模式」。

不過,他指推行「共同醫治模式」仍存挑戰,「不少病人習慣了在公立醫院治療,主治醫生叫一些癌症康復者去私家醫生處做跟進,他們反倒不太願意,可能沒有建立起信任。」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