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至中山車程由2小時縮為20分鐘 加速形成灣區「一小時經濟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俊明 中山報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樞紐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28日順利合龍,也意味着該項目橋樑工程實現全線合龍。據透露,深中通道全線預計今年年底前貫通,擬於2024年建成通車,屆時深圳至中山的車程將由目前2個小時縮減為約20分鐘,加速形成灣區「一小時乃至半小時經濟圈」。
隨着深中通道通車臨近,大灣區產業融合加速,在超過30個帶有深圳「基因」的項目已落戶廣東中山翠亨新區的同時,中山火炬高新區亦加快布局「深中合作創新區」,近期赴深圳促成總投資逾53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38個重點項目簽約。
大橋通航淨空高度76.5米 世界最高
據了解,深中通道全長約24公里,處在粵港澳大灣區「A」字形交通主骨架最關鍵一橫,是世界罕見的集海底鋼殼沉管隧道、海中超大跨徑橋樑、深水人工島、水下樞紐互通於一體的超級集群工程。其中,伶仃洋大橋作為該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主跨1,666米,主塔高270米,相當於90層樓高,通航淨空高度(通航淨空指在橋樑、渡槽等跨河建築物的底緣與航道水面之間,為保證船舶安全通過所必須具備的無障礙空間的尺度)為76.5米,是世界最大跨徑的海中鋼箱樑懸索橋和世界通航淨空最高的海中大橋。
目前,伶仃洋大橋建設創造了多項國際領先橋樑技術,包括首創鋼橋面板全熔透焊接接頭技術、研發應用了中國首台一體化智能築塔機等。該項目還打造大型鋼箱樑智能製造生產線,自動化激光切割、全自動焊接及塗裝機械人等智能化設備,均由一套智能製造系統控制。
可抵禦17級颱風 達世界領先水平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傳斌表示,該項目單元件製造智能設備使用率100%,板單元製造生產效率提高了30%以上,智能噴砂效率相比於傳統手工噴砂效率提升5倍,真正實現提質增效,推動中國鋼橋樑製造技術的發展。為滿足橋面高達91米的抗風需求,建設團隊還研發了新型組合氣動控制技術,將此前大跨整體鋼箱樑懸索橋顫振臨界風速水平提高了26%,達到88米/秒,能抵禦17級颱風,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主纜鋼絲耐久性提升50%
面對高溫、高濕、高鹽的惡劣環境,深中通道成功研發了目前世界強度等級最高的2,060兆帕「懸索橋」主纜鋼絲索股以及「鋅-鋁-鎂」鍍層,主纜鋼絲耐久性提升50%,擴大了中國橋樑產業世界領先優勢。
超30個深圳項目已落戶中山翠亨
按工期計劃,深中通道全線擬於2024年建成通車,成為真正打通珠江東西兩岸經濟的動脈,促進大灣區城市群更加緊密連接起來。中山翠亨新區管理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深中通道通車後,從深圳到中山翠亨新區僅20分鐘,灣區時空半徑大為縮短。目前面向深圳力爭引入健康醫藥、新能源與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而已有超過30個帶有深圳「基因」的項目落戶,包括中廣核、華潤燃氣等多個行業領軍企業。
火炬高新區已赴深圳簽38項目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中山火炬高新區目前正加快布局超100平方公里的「深中合作創新區」。中山、深圳兩市將以市場化方式共建,探索區域開發共投共建機制,共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據規劃,該創新區起步區面積約5,000畝,火炬高新區服務比亞迪等深圳優質產業的就近配套項目也集中落戶在起步區內;而該創新區示範區一期、二期擬規劃面積均超萬畝。近期火炬高新區便赴深圳促成38個重點項目簽約,涵蓋智能裝備、光電信息、健康醫藥等產業領域,投資總額超530億元。
大橋創多項國際領先橋樑技術
一 研發應用一體化智能築塔機,形成「高空移動工廠」,能隨塔身施工進度同步爬升作業,較傳統工效提高50%,減少作業人員40%。
二 首創鋼橋面板「全熔透焊接」接頭技術,實現焊縫全熔透、無缺陷、可檢測;而通過智能製造工藝亦提升鋼橋面板耐久性。
三 研發新型組合氣動控制技術,滿足橋面高達91米的抗風需求,將大跨整體鋼箱樑懸索橋顫振臨界風速水平提高了26%,能抵禦17級颱風。
四 大型鋼箱樑智能製造生產線涵蓋了自動化激光切割、全自動焊接及塗裝機械人等設備,智能噴砂效率也較傳統手工提升五倍。
五 研發目前世界強度等級最高的2,060兆帕「懸索橋」主纜鋼絲索股以及「鋅-鋁-鎂」鍍層,主纜鋼絲耐久性提升50%。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方俊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