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以「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為主題的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昨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本次發布的影像圖為彩色,空間分辨率為76米,將為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火星科學研究提供質量更好的基礎底圖。值得一提的是,科學研究團隊通過火星高分影像,識別了着陸點附近大量的地理實體,國際天文聯合會根據相關規則,將其中的22個地理實體,以中國人口數小於10萬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以命名,「西柏坡」、「古田」等中國標識已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將為探火工程提供優質基礎底圖
昨日發布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是由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中分辨率相機完成的。據介紹,中分辨率相機於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歷時8個月,實施284軌次遙感成像,對火星表面實現全球覆蓋。地面應用系統對獲取的14,757幅影像數據進行處理後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圖。火星全球影像圖為彩色,包括按照製圖標準分別製作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魯賓遜投影圖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空間分辨率為76米,將為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火星科學研究提供質量更好的基礎底圖。
命名權代表着能力和榮譽。十九世紀的意大利天文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火星,發現了一些地貌特徵,就採用希臘神話中的名字命名。1919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成立後,承擔起行星地名的命名和仲裁工作。目前太陽系內星球表面特徵的命名工作都是由 IAU 的行星系統命名工作組(WGPSN)統一負責。火星命名規則也逐漸細化:較大的環形坑,以人物的名字進行命名,而此人要對火星研究有貢獻,通常是科學家或科幻作家;較小的環形坑則以地球的城鎮命名,要求人口要小於 10 萬人。此次標註在火星全球彩照上的 22 個中國地名,也是依據國際慣例命名。根據 2022 年 4 月 27 日,我國月球與行星地名庫(LPND)發布的公告,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於 2022 年 3 月 9 日正式批准了位於天問一號着陸點附近以及可能的巡視區域內的 16 個環形坑、3 個穹丘、2 條溝和 1 座方山的正式地名。命名是為了便於巡視路線的規劃、對火星車的探測活動進行描述,以及對所獲取數據進行解釋和科學研究。而這些名字既有「古田」、「西柏坡」,也有「周莊」和「漠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