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營深圳光明國際中醫藥港: 全自動代煎系統日處理一萬個處方
走進深圳市光明國際中醫藥港中藥飲片代煎代配中心,廣東省第一個蒸汽動力全自動化智能系統正在高效運轉,選藥、配藥、煎煮、打包、配送全靠自動調劑設備完成。「這裏可滿足各大醫療機構6,000至10,000個處方量煎煮需求。」深圳市光明區衞健局副局長魏莉莎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
在今年3月投入運營、規劃總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的中醫藥港裏,中藥飲片代煎代配中心、粵港醫療機構中藥院內製劑中心、深圳市中藥材戰略儲備基地、中西醫結合醫院、中藥材跨境流通及海關監管區域等平台將陸續建成啟用。廣東省政府將這裏確定為廣東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的「引擎」,目標是打造集產、學、研、用、商、儲備為一體的中醫藥國際高地,探索傳統中醫藥產業與市場融合之路。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深圳報道
在中藥飲片代煎代配中心,全自動中藥飲片調劑煎煮系統正在高效運轉,238台全自動煎煮設備配合10 組自動機械臂、12台自動調劑設備和57台自動包裝貼標設備,可自動調劑中藥飲片達300味以上。自動機械臂自動將配好的中藥飲片網桶從傳送帶抓取、投入浸泡桶內進行浸泡,再將已浸泡好的中藥飲片投入煎藥機內進行煎煮。智能煎藥機按默認程序煎完藥後,機械臂會將煎煮完成的藥渣從煎藥機內取出,放置於傳送帶傳輸至清洗區。
智能煎藥高效高質 可全程溯源
「經驗豐富的老藥工慢火熬中藥固然好,但產量太低跟不上需求,要想在擴大產量的基礎上保證中藥質量,就需要數字技術賦能,以強大的技術支撐保障高效高質。」深圳市中藥飲片代煎代配中心負責人盧億齊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重大公共衞生事件面前,實現穩定供給的中藥材儲備及高質高量的代煎代配服務顯得極為重要。
除了智能化,這套代煎系統另一大特點是全程可溯源。中藥煎煮完後,封裝機械臂會送至自動設備封袋貼標,電子眼自動生成可追溯的紀錄,隨後通過便捷物流系統直接送到患者手中,能滿足每天處理6,000至10,000個處方需求。原材料就來自中藥材儲備庫。儲備庫由潛伏式智能AGV機器人實現動態倉儲,共梳理着902個貨架上的2,706個中藥倉位。「患者可以隨時拿起手機,查到自己下單的藥正在哪個鍋裏煎。」 盧億齊稱,這個系統可以為深圳全市的醫療機構提供中藥的代煎,並送貨上門。
製劑中心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
如果說中藥飲片代煎代配中心服務對象是普通患者,粵港醫療機構中藥院內製劑中心就是面向大灣區的醫療機構。
在內地,醫療機構製劑是指醫療機構根據本單位臨床需要經批准而配製、自用的固定處方製劑,是市場上沒有供應的品種,一般不得跨區域調劑使用。醫療機構必須具有能夠保證製劑質量的人員、生產設施、檢驗儀器、衞生條件和管理制度。
「我們這裏相當於一個中藥醫療機構製劑研發、流通創新共享的『藥廠』,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粵港各醫療機構有很多『獨家』的製劑,需要大規模生產時,拿到這裏就行,不用高成本自建『藥廠』。」光明國際中醫藥港粵港醫療機構中藥院內製劑中心總工程師劉華介紹說,樓上是製劑開發和質控平台群,樓下則在僅3,000平方米的空間裏,設立了10條全劑型生產線,包括中藥提取、丸劑、膠囊、片劑、顆粒、散劑等,按照GMP設計安置各種製劑生產設備共計60餘套,生產過程全程監控和追溯,可滿足深圳城市圈和香港大部分醫療機構的製劑生產需求。
樓上研發創新 樓下投產創業
劉華將中心定義為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綜合性中試平台。「能自己研發、流通,還能保質保量生產,如此特殊的要求一般製藥設備滿足不了。」為此,劉華跑遍了設備市場後下決心創新設計、專門訂製。他舉例稱,在接到了醫療機構的訂單和任務後,會先利用中心樓上的研發平台,依託深圳市中醫藥傳承發展研究院進行工藝、質量標準的定製研發,完成研發後的成熟品種,馬上就可以在樓下的製劑車間進行中試生產,實現投產。
同時,結合中醫藥知識產權存證固證平台,運用區塊鏈技術,提供存證保全、侵權監測、取證服務等一站式服務,實現「先存證保護,後披露開發」,以現代化手段保障中醫臨床名方驗方的傳承與權益,為製劑的轉化提供更大的推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