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公布超市價格調查,發現三大超市去年260項貨品的總平均售價按年上升2.1%,其中以「糧油食品」升幅最大。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網上超市今年首季貨品平均售價
去年實體超市貨品平均售價

260項貨品售價年升2.1%超通脹 屬2013年以來最大增幅

香港經濟仍未完全復甦,物價卻搶先加價,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消委會昨日公布超市價格調查,發現三大超市去年260項貨品的總平均售價按年上升2.1%,加幅高於通脹;升勢更延至今年,網上超市的各類罐頭今年首季較疫情前加價逾三成,其中罐頭蔬菜或水果,以及一款食油比疫情前加價近四成。消委會形容升幅驚人,並提醒隨着電子消費券派發,一些「假着數」湧現,市民要貨比三家,小心格價。民建聯「超市價格關注組」亦發現超市趁消費券派發之機推高物價,呼籲商界與市民共渡時艱。◆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消委會《選擇》月刊昨日公布,3間大型連鎖超市AEON、百佳及惠康的電子掃描數據,發現260項貨品的去年總平均售價較2021年平均上升2.1%,高於同期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9%的升幅,亦是自2013年以來錄得的最大升幅。

當中,13大類貨品中有10類錄得1.7%至5.4%升幅,以「糧油食品」升幅最大,其次是「雜糧/調味」、「罐頭食品」和「即沖飲品」。

牛油茶包芝士加幅最勁

260項貨品中近七成加價,升幅最高的貨品組別首三位分別為「牛油」、「茶包」及「芝士」。「食油」組別價格升幅雖排第四位,但總平均售價連續3年上升,去年升幅逾一成。

超市加風更持續至今年,消委會透過「網上價格一覽通」收錄的網上超市貨品於今年首季的售價,再比較疫情前後的平均售價,發現有13組貨品今年首季的總平均售價較2019年疫情前上升0.7%至39%,多類罐頭食品的總平均售價於疫情3年間上升逾三成,更有罐頭累積加價逾五成。例如地捫菠蘿片(234克)疫情前只售7.5元,今年首季加至11.8元,加幅57.2%;食油加幅也不遑多讓,百得利純正橄欖油250毫升,疫情前只售41元,今年首季加至59.7元,加幅升45%。大公司牛油(有鹽)也由疫情前的28.5元,加至今年首季的39.4元。

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表示,部分貨品加價事出有因,例如食油的升幅與俄烏衝突有關,因為烏克蘭是葵花籽油的主要出口國,因戰爭產量減少、價格上升,亦導致其他食油價格上漲。

不過,她指出其他貨品例如牛油及芝士等加價,供應商籠統地解釋是受物流、原材料及人工上漲所致,卻未能具體地解釋原因。近期台灣地區及日本出現「雞蛋荒」,消委會發現其中一間網上超市有售的三款雞蛋,售價亦升近一兩成。

尤其是對於罐頭食品,她形容加幅驚人,相信是因為疫情期間,不少家庭因應居家抗疫和限聚令措施,大量儲存罐頭等食用限期較長的食品,需求增加令產品價格上升。她希望隨着社會復常,市民回復外出買菜及用餐,罐頭需求下降,超市能將價格下調。

籲超市擔社責 盼民貨比三家

譚鳳儀表示,生活必需品是市民大眾日常生活的基礎,而經濟全面復甦需要時間。她呼籲超市承擔社會責任,盡量控制糧油食品等必需品的價格。她亦提醒消費者購物前應貨比三家,「好多貨品街市都可以買,例如雞蛋、牙膏,大家要做多點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