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育群的採訪記錄多達40多萬字,收集的資料有千餘萬字,書報刊堆滿了書房。古鎮百年風雲,以及半個地球之外的千絲萬縷聯繫,在他腦中構建起了一張龐雜的網絡。此時熊育群遇到了寫作生涯中最大的挑戰,這個畫卷要如何去勾勒?
首先是要不要用真實的地名、家族名、姓名、事件……如果不用,會失去很多精彩的內容——家族的遷徙史、眾多的名人與傳說,赤坎獨有的傳奇包括地名所含的歷史與文化信息,它們無可替代;而小說求「真」的品性、真實的氣息也難以形成。但如果用,麻煩很多,如何處理小說與現實中人和事的關係,可能會被捲入現實的矛盾中,譬如兩大家族、徵收、鎮政府班子中的各種矛盾,都會對號入座。為避免捲進矛盾並保持自己獨立的立場,無論古鎮安排住宿還是餐飲,熊育群都謝絕了。再就是牽涉到的史料、歷史與現實事件,為保證準確無誤,他做了大量嚴格的考證工作。創作的難題則是,小說是虛構的藝術,虛構與非虛構的關係將如何處理?
他在採訪一段時間後決定,地理、地名、家族、真名實姓人物、主要歷史與現實事件謹循真實性原則,但情節、非真名實姓人物則遵循小說創作規律。
熊育群先設定主要人物和主要場景,把場景設定在民國初期建城和當下古鎮旅遊開發;海外相關聯的地方則選擇舊金山,相對應的,舊金山也有兩個時期,一個是百年前的,一個是現在的。兩個家族則以司徒氏為主,關氏為輔,徐氏作為補充。人物主角一個是民國時期建城的司徒文倡,一個是現任鎮長司徒譽,前者是後者的曾祖父。兩者所處不同時空,小說中他們以偶數章與奇數章交替出現,以奇數章寫現實,偶數章寫歷史,彼此象徵、印證、呼應與對話,在一種輪迴中表現人類一些生存的真相,傳承着一種精神,特別是時間讓死亡呈現,命運也獲得到了清晰的肌理。這樣的結構形式也成為《金墟》的一大特色。
「這樣的設定偏離了我魔幻現實主義寫作的追求。百年赤坎非常魔幻,但是不是要用魔幻手法?我想,赤坎歷史和現實的勾連如此夢幻,如果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來寫,魔幻反倒失真了,缺乏力量感。要是以寫實風格寫出魔幻,也許更加震撼人心。我想嘗試把虛構與非虛構打通。」這對虛構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要讓虛構無跡可尋,讓小說真實得像非虛構作品,還要確保它純正的小說味,這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