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早前公布,擬於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附近的132區對出海域填海25公頃,以容納6項公共設施,包括海上垃圾收集站、廢物轉運站及混凝土配料廠等。而137區佔地約80公頃,相等於4個太古城,將發展為以房屋用途為主、容納13.5萬人口的新社區。大興土木除了令當區居民關注噪音問題,臭味及水質污染問題也備受關注,香港文匯報訪問了居民和專家評估工程的影響:
臭氣問題
家住維景灣畔的陳小姐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擔心132區興建多項厭惡性設施後對當區造成臭氣問題,「這邊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會吹西南風,如果興建垃圾站、廢物轉運站等設施,春夏西南風起時,一定會將臭味吹到我家裏。」
她形容該海灣的地形類似一個「口袋」,倘若臭味吹來便難以消散,「一想到未來可能被臭氣困擾,情緒壓力變得好大,每日都好擔心。」
專家意見
香港環境保護協會主席樊熙泰表示,在海邊建立垃圾收集站及廢品轉運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現時全港7個廢品轉運站當中,有5個都建在海邊,但那些區都無人投訴,因為垃圾收集站全部是密封管理,而非露天的。」
他指出,應當關注的不是垃圾收集站本身,而是垃圾車運送情況,「垃圾運去垃圾站的路上,經常會將垃圾汁流到路上,搞到整段路臭晒。」他強調,如在當區填海擬建垃圾收集站和廢品轉運站等設施,環保署必須對垃圾車加強規管,「要保證垃圾車在運輸垃圾的過程中不將污穢物灑出。」
對部分居民建議將垃圾收集等設施搬往人煙罕至的東龍洲,樊熙泰認為不太可行,「那是一個島,垃圾車無法去到東龍洲,如果在那處興建垃圾收集站及廢品轉運站,就需要建造一條大橋接駁,工程十分浩大。」
水質污染
趙先生剛搬進將軍澳時,最吸引的是清澈蔚藍的海灣,「那時候我經常看到海中有墨魚,現在基本看不到了,因為這些年來不斷有新工程興建,令到水質變差,相信再加上填海興建公共設施,會對海水污染更大。」
立法會議員林素蔚說:「想起小時候,我還和家人在這裏撿貝殼,現在不會見到這樣的光景了,希望能以更好、更環保的方式安置這6項公共設施。」
專家意見
樊熙泰認為,填海工程及在海邊建垃圾收集站不會影響水質,「垃圾被堆填前都會設置防漏膜,並會過濾垃圾,以及把垃圾汁送去處理。」
「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主管陳國彰認同,填海工程對水質的潛在影響較大,亦認為6項公共設施都建在將軍澳區內,未免太多、太集中,建議分散在不同地區興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