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强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2011年的311日本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受破壞。在2013年,東電才首次承認福島放射性核污水一直洩漏流入太平洋,亦有不少進入地下水源,直接危害當地居民健康。及後日本宣稱為核污水進行「多核素除去裝置」(ALPS)的處理,將放射性物質含量降低至當地可排放水平,並以特製容器儲存起來。到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因儲存量已超出負荷,而每日仍持續產生約140噸的核污水需要處理及儲存,所以需要將「已處理過」的福島核污水大量排入海洋。現時儲存的核污水超過128萬噸,即使經過ALPS處理,仍含有銫、鍶、氚等多種放射性物質,日本決定將核污水排放,無疑開了極壞先例,強迫全球人類共同承擔其核事故的遺害。
若天真地認為日本傾倒核污水只是影響境內海域,便是嚴重低估了事件。由於海水的流動,鄰近地方如中國、韓國、菲律賓等的水產也會受污染,相關地區的水產產業也必被殃及池魚。
日本是位於日本海及太平洋之間,傾倒核污水所污染的範圍,不只鄰近地方。有專家表示10年內核污水便可流通全球水域,放射性物質透過食物鏈疊加,最終以最高比例回饋到食物鏈頂端也是必然的因果。有環保組織指出,核污水一旦入海,可能造成數千年的傷害,甚至引發致癌、損害人類的DNA。有海洋研究中心的電腦演算結果顯示,福島核污水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就將遭到核污染影響,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帶來進一步損害。
與此同時,日本當地團體「福島漁業」亦對政府做法表示反對,世界各地亦有團體反對並抗議日本傾倒福島核污水的計劃,發起國際聯署強烈譴責日本政府的決定,但日本政府仍一意孤行。中國一直敦促日本政府需妥善處置福島核電站核污水問題,既是大國應有之義,也是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及無了期的遺害,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作出的回應。香港也一直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實施《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的要求,盡力保護海洋資源及減低捕魚對環境的傷害。日本傾倒核污水對於人類及全球生態造成世世代代不可消減的傷害,任何一個地方都絕不能坐視不理,日本政府必須及早撤回決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