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指灣區三地的一些科研項目存在重疊。圖為廣州中醫藥大學許能貴教授指導學生做針灸研究。資料圖片
◆代表建言加速建設大灣區中醫藥創新高地。圖為香港的大學生在內地中醫館交流學習。 資料圖片
◆李應生
◆李楚源

代表獻策中醫藥創新發展:建產業鏈長制 加快互認互通

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中醫藥產業,已是三地共識。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來自灣區的多位代表委員就如何加快推動粵港澳中藥產品註冊互認互通,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醫療服務標準化研究機構,加強相關研究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頂層設計,盡快編制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產業鏈長制發展規劃,提出了具針對性的建議。其中,「港澳研發+廣東轉化」「廣東研發+港澳孵化」「港澳產品+廣東應用」等產業合作模式的倡議也備受關注。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俞晝 兩會報道 

「中醫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出身於香港中醫藥材世家,李應生自擔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一直在為中醫藥在港發展以及「走出去」積極建言。上一個五年,他帶來14份關於中醫中藥創新發展的議案,如建立大灣區中醫藥高地發展協調機制、允許香港註冊中醫師在大灣區內公營醫療機構執業、在港註冊的中成藥產品通過簡易註冊制度等議案,其中不少建議已經獲得採納。

港擔國際中藥貿易中心角色

「近年來,國家對中醫藥工作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李應生表示,建設大灣區中醫藥創新高地需要把握時機迅速加碼,香港應該朝着建設國際中藥貿易中心的方向努力進取。

成立大灣區中醫藥科研培育中心,也是李應生今年的重點議案之一。在他看來,經過了初期階段的融合試點,如今建設大灣區中醫藥創新高地,需要在跨區域合作,資源整合上面進一步優化。

「科研攻關需要人才交流,也需要高端設備的支撐。」李應生在調研中發現,灣區三地的一些科研項目還存在很多重疊,這其實會帶來人員、設備、時間的巨大浪費。簡單來說,現在就是需要在資金過河、機制共享中更進一步集中力量、資金做好中醫中藥的科研以及成果的轉換。

「生物醫藥產業是全球創新最為活躍的朝陽產業之一,針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醫藥產業融合發展,建議制定大灣區醫藥健康產業鏈長制發展規劃,加快推動粵港澳中藥產品註冊及中醫藥醫療服務標準的互認互通。」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廣藥集團董事長李楚源,對灣區中醫藥發展各自的優勢有着充分的認識。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港澳研發+廣東轉化」「廣東研發+港澳孵化」「港澳產品+廣東應用」等產業合作模式,是推動中醫藥在大灣區長足發展的重要路徑。與此同時,利用「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也可在中醫藥科研創新、標準制定、檢驗檢測以及藥物製造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政產學研用聯動機制待建立

「據我了解,香港特區建設的檢測中心計劃持續推動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期待漢潮檢測中心和香港檢測中心在未來能夠開展對接交流,積極探討在中藥材檢測、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等方面合作。」李楚源所說的漢潮檢測中心,是廣藥白雲山、采芝林藥業、暨南大學、廣東省藥檢院等合資組建的廣東漢潮中藥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及新型研發機構,已獲得國家頒發的CMA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被認定為「廣東省傳統中藥創新中心」、「廣州市大灣區中藥產業檢測檢驗公共服務平台」。

李楚源亦指出,粵港澳三地雖然有着各自資源優勢,但長期以來三地存在不同的社會治理體系,產業協同發展與融合發展程度還有待加強,政產學研用之間尚需要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

倡建國家級產業發展母基金

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盡快編制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產業鏈長制發展規劃,發揮鏈長統籌協調促進作用以及鏈主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依託龍頭企業加速推動一批重大創新產業化項目落戶大灣區。

「建設世界級大灣區,需要世界級頭部企業。」李楚源表示,可以成立國家級的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產業發展母基金,支持龍頭企業通過併購、合作等模式擴大規模,增加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