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過去3年每年平均接獲200多宗有關保險的投訴,當中最多涉及醫療保險,由2020年的79宗,增加至2022年的95宗,佔去年與保險相關的投訴近四成。從事保險業的立法會議員陳沛良表示,一般來說,大部分保險公司在理賠時不會留難市民,但近年由於私家醫療系統收費增加、收費透明度欠佳,保險公司支出增加,導致部分公司收緊理賠政策,醫療保險投訴也比較多,建議私家醫院提高治療收費透明度外,保險公司亦應在條文解釋上多做工夫,令投保人更加清晰明白索償程序,以避免日後出現爭拗。
解釋權歸公司 投保人較弱勢
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建議,保險公司優化代理人處理索償的程序,增加透明度,「如果代理人事事有交代,譬如在日期上簽名作準,則可減少不少爭拗。」他亦承認,保單不少條款的最終解釋權都歸保險公司,消費者較為弱勢,但由於需要該服務,不得不購買,因此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尤其是醫療產品前,「盡可能詳盡披露自己嘅信息,如過往醫療紀錄等,有不清楚的地方亦要向代理人問清楚,盡可能減少日後爭拗。」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投保人獲取的信息與保險公司(或其代理人)宣傳的信息存在時間差,或涉及「商品說明問題」,他說:「固然不同個案就複雜程度需時或不同,但在服務承諾的前提下,保險公司亦不應當無限制延長理賠時間。」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