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有多好》短片創作賽15人獲獎 藉作品帶出香江多彩面貌
為推動香港社會的正能量,讓公眾人士、大專學生及中小學學生等透過創作和拍攝創意短片,發掘香港美好的一面,「同舟人基金」舉辦「《香港有多好》短片創作大賽」,頒獎典禮昨日於中環街市舉行。來自大學、中學和小學的冠軍得獎者都在作品中展現出他們觀察香港的獨特視角和深厚感情。他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現在香港全面復常,希望藉今次比賽,向世界各地的旅客展示出香港最具人情味或者容易被忽略的一面,希望透過短片展現好客香港的形象,吸引更多人來香港旅遊。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柏良,「同舟人基金」董事、立法會議員黃英豪,《香港有多好》短片創作大賽活動召集人方黃吉雯,「同舟人基金」顧問、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同舟人基金」董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振彬,「同舟人基金」董事、全國政協委員龔永德,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等出席了頒獎典禮。是次比賽於去年12月5日截止報名,經過近兩個月的審閱,從3個組別共逾500條影片中挑選15名得獎者,包括冠、亞、季軍及創意獎,為鼓勵大家積極創作,冠軍獲得3萬元獎金。
《風箏》創意昇華兒時想像
是次大賽大專及公開組的冠軍作品,是香港都會大學團隊自創的動畫《風箏》。他們在動畫中以小朋友追逐風箏作為引子,把香港的霓虹燈招牌等頗有香港特色的元素貫穿在片中,頗具巧思。
該團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風箏》的靈感源自他們小時候對香港的想像,創作時正逢疫情嚴重,而動畫在美術上需要統一,因此在完成分工後,依然需要充分溝通,但當時不方便面對面溝通,無疑增加了溝通的難度。談到參與是次比賽的收穫,他們說:「平時更多都是自己在創作,通過這次比賽,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原來大家一同努力,可做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香港都會大學團隊的導師麥老師表示,若只是讓學生做功課,他們或難以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這次比賽以香港為主題,學生從中發掘到許多令他驚喜的細節。他說:「做藝術創作不一定需要獎項,但非常需要得到肯定,加強學生的信心。」
他指出,創作出的作品得到認可,這種滿足感和鼓勵,並非獎項可取代的,相信讓他們在學生時期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對他們未來的發展非常好,希望香港能舉辦更多此類比賽或展覽,幫助青年成長。
《獅子山下》自然道出人情味
中學組的冠軍由保祿六世書院的團隊奪得,其作品《獅子山下》以專業的手法在影片中呈現香港的普通市民,展現香港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面,帶出濃濃的人情味。他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素有「金融中心」、「購物中心」等美譽,然而在光鮮背後,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基層市民,依然在疫情下苦苦堅持,為香港付出良多,希望通過這段影片讓大家認識這些同樣偉大的市民,也是香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們提到,自己本身是學校攝影隊成員,學到許多構圖、光鮮等攝影技巧,但在拍攝的過程中發現,若過於執着這些技巧,便會錯過許多轉瞬即逝的美好瞬間,自然地拍攝才能記錄許多具有人情味的片段,非常有趣。
《我和它》有趣演繹茶記文化
小學組冠軍由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的同學奪得。他們的作品《我和它》運用引人入勝的旁白,以及小演員們稚嫩但生動的表演,表達出茶餐廳內市民的生活百態,彰顯香港茶餐廳文化和特色。他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希望藉這段影片表達香港飲食文化中一些很難察覺到的人情味,讓不熟悉香港的人知道,香港也是一個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他們又指,由於影片中的對白很長,經常會出現忘詞的情況,因此大家會利用午休和小息的時間互相幫助,最終成功完成拍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