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漂」羅同學(女)與王同學踏上歸途,在西九高鐵站相擁。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 西九高鐵站乘客排隊進站。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 人們步履匆匆前往落馬洲口岸。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 吳先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 王女士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北上乘客:不想再隔屏見家人 之前辛酸煙消雲散

農曆新年就像是中國人基因內的「生理時鐘」,無論人們在多遠的地方闖盪,每逢臨近新春,「生理時鐘」也會敲起並提醒:「是時候回家了!」香港與內地復常通關後,昨日多個海陸空口岸與高鐵站人頭湧湧,不少拖着行李箱的乘客興奮地踏上回家路,有人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說:「不想再隔着屏幕與家人見面!」也有人之前搶車票、搶過關名額,再搶檢測名額,但一想到即將回到家鄉、與三年未見的家人吃頓團年飯,之前的辛酸煙消雲散。◆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今日是農曆年三十,與親人吃團年飯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為在除夕前趕回鄉與家人團聚,昨日大量市民逼爆落馬洲口岸,東鐵線乘客在落馬洲站閘口前便排起長龍,隊伍最長時更長達十幾米。港鐵要實施人潮管制,乘客分批放行。

至於西九高鐵站也是人潮如鯽,站內在購票處和乘車入閘處都有工作人員指導乘客操作,乘客乘車流程較為順暢,沒有出現擠塞情況。不少候車的乘客面露笑容,亦有部分行色匆匆的乘客與親友打電話交代行程情況,更有巧遇同路友人相互擁抱的乘客。

「科技再發達,不如見一面」

與內地妻子分隔三年,吳先生對於即將夫妻團聚顯得特別開心,「我的老婆在廣州,我們已經3年沒見面了,我很想念她,但是無辦法,之前隔離的時間太長,我們兩人都需要上班,假期又好短,一直沒有親身見面,誰都沒有想到一別便是三年。」

他說,疫下三年來基本是通過微信視像與妻子交流,「但通訊科技再發達亦不如見一面,食餐飯好,隔住屏幕見面始終缺少溫度。」

能與家人見面,即使是閒話家常,清茶淡飯,也是美事,他說:「就算與妻子在廣州逛逛街都開心,很想看下這3年來內地有些什麼新變化,聽說現在內地發展得好快,電子支付、智能系統這些內地都比香港要發達,生活上這些方面比香港還要便利,估計3年間廣州的變化也好大,我都好期待!」

吳先生今次預計回去約一周,活動主要以探親為主,「因為我還要趕回來上班,所以應該大年初七就會回到香港,雖然回去的時間不算長,但都好開心了,我會好好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日子。」

「最想與親人來一個深情擁抱」

回家路漫漫,為了回家旅客們都經歷搶車票、搶名額等考驗,王女士與丈夫更為做核酸檢測,連日奔波。王女士表示,這趟回鄉屬實不易,「先是買車票,我又不清楚在手機上如何操作,所以都趕早到高鐵站排了幾小時隊才搶到票。」之後他們便搶檢測名額,「第一天我去做核檢的時候,排隊排到晚上十點多,排到我時候,工作人員說收工了,明天請早,當時我們已排了4小時,結果還測不到核檢!第二日我也好早起床就去排隊,才成功完成核酸檢測。」

不過想到能與家人相聚,王女士與丈夫異口同聲說:「被期待見家人的喜悅,掩蓋所有辛酸。」王女士笑談這些波折也變成是「特別的回憶」,「回去過一次年確實不容易,但無論如何,我終於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啦!」

對她而言,回鄉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與親人來一個深情擁抱,「平時都是電話聊、微信聊,見面後我第一件事就是擁抱我的親人,感受他們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