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世界上種族無數,當中絕大部分都接受以點頭表示「是/yes」、以搖頭表示「否/no」。廣東人多會把「是」寫成「掂/dim3」、講成「dim6」,也有人寫其同音近形字「惦」;無論寫哪一個都是用了「借字」,又以寫成「掂」為主流。
究竟什麼促使廣東人用一個讀音這樣的字去表示「是」呢?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原來其答案遍尋網絡都找不到,連那些中文人或人稱粵語專家都答不出。就讓筆者今天為大家揭開這片神秘面紗。
由於稱「是」時「點」頭,「是」便相當於「點/dim2」,通過變調讀成「dim6」,於是乎找「掂/惦」來作為「借字」。「掂/dim6」一般指是、得/行/可以(OK)、對、答應、願意、同意/允許、接受、領會、讚許、妥當/穩當。
如說人「好掂」多指他待人處事了得;也有人會說「好掂當」,當中的「當」就是指穩當。反之,人們就會說他「唔掂」、「唔掂當」(唔掂、唔妥當)或「唔得掂」(唔得、唔掂)。
示例1:
呢個男人真係好「唔掂/唔掂當」,劈低老婆仔女返內地包二奶。
示例2:
如果校長請到劉德華做畢業典禮嘉賓,咁真係「唔得掂」嘞!
這裏的「唔得掂」是反話,意思是「不得了」。
有些人無論是處於哪個崗位、涉足哪個範疇皆有穩健甚至出色的表現,廣東人會說這些人「瓣瓣掂」(樣樣都掂),其中「瓣」讀「飯/範」。「瓣」指舊時一個類似「六合彩」的賭博遊戲「字花」中36個可能結果之一。應是因為「花冧」(花蕾)舒展開來會露出多片「瓣」(口語讀「反」),所以人們就把「字花」的可能結果說成「瓣」,及後引申至所參與活動或涉足範圍,但不可把「瓣瓣掂」寫作「範範掂」。
在粵劇界,「瓣瓣掂」的演員叫「通天老倌/通台老倌」。對於那些能演多個行當,但通常沒有特別精通一門技藝的演員,行內人就叫他們做「大板凳」,即「個個位都坐得」。
2023年年初,人稱「樂壇教父」的音樂奇才顧嘉煇不幸離世,他與已故填詞奇才黃霑這個黃金組合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創作了不少至今仍為人樂道的粵語流行金曲。就二人的成就,歷來坊間有以下的疑問:
「顧嘉煇造就黃霑」定「黃霑造就顧嘉煇」?
如有人說A造就B;言下之意,「B冇咗A唔掂/B冇咗A冇咁掂」。從筆者的自身經歷,世上真的沒有:
邊個冇咗邊個唔掂!
讀者可從筆者以下一首相關的打油詩窺探一下筆者對該問題的看法:
曲好詞弱冇睇頭 天王唱都冇人吼
配得好詞就大收 收視當然唔使憂
黃霑激起煇動力 煇誘黃霑趨無敵
煇哥締豐功偉績 多得黃霑加把力
黃冇煇係乜環境 隻歌熱度冇咁勁
煇冇黃係乜場面 失色多少實難免
冇黃世也有高人 畀機會你不算恩
冇煇也可聲威震 才華可在別處伸
煇黃行樂壇神蹟 無數金曲人人識
牡丹好須綠葉扶 天分夠高可匹夫
煇黃創雙贏局面 走後盛世難再延
黃金組合難再有 諗親個心揪一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