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台灣同胞帶回的台灣土壤、台灣同胞回大陸探親時穿的夾克衫(複製品)、鄭成功腰帶玉飾、江加走雕木偶頭、金門風獅爺大門陶燈座、余光中作《鄉愁》詩篇(複製件)、星雲大師作《行書「世界和平、天下一家」》……「源·緣——閩台藝術展」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逾400件展品自明清至當代,跨越近400年,從多方面展示了閩台藝術的繼承性和發展性。
策展人表示,福建與台灣在地緣與血緣以及文化淵源等方面都有着極為緊密的聯繫。閩台文化一脈相承,既體現了中華文化在歷史衍化中融合伸展、一體多元的重要特徵,也印證了台灣地區與福建乃至祖國大陸在文化上存在無比深刻的內在關係。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從戲曲、民藝及工藝美術、文學、書法、美術等不同的方面,通過閩台藝術這一獨特載體全面深入地詮釋了「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思想主題。
序廳「同宗同源 敦親睦族」通過族譜、家譜、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灣同胞帶回的台灣土壤等展品與抽象的閩南紅磚建築元素結合,展現中華民族「重土戀家、重視血緣」的文化傳統。
「海峽之音 合韻千年」單元通過南音、薌劇(歌仔戲)、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以及現代戲等戲曲形式,展現閩台語言同系,閩台人民通過共同的戲曲傳統所表達出的情感聯結。
「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單元圍繞閩台共同的生活習慣、信俗等,結合兩岸工匠、藝術家共同創造的民間工藝以及工藝美術作品,展現閩台同根同源的展覽主旨。「妙筆生花 寫意中華」單元則通過文學、書法、繪畫、漆畫等藝術形式展現閩台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兩地文化淵源深厚。
展覽持續至4月9日
展品中,來自福建博物院的「江加走雕木偶頭」顯示了福建木偶戲的源遠流長。木偶戲在福建落地生根發展出多樣的表演形式,其中提線木偶、布袋木偶與鐵枝木偶並稱「福建木偶三絕」。神奇絕妙的木偶表演技藝為福建贏得了「木偶之鄉」的聲譽。明清時期,木偶戲隨着福建移民傳播至台灣地區,成為聯繫兩地人民文化和血緣親情的重要載體。展覽將持續至4月9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