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等候區大門常開連通室外,氣溫較低。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蔡女士 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王同學 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元旦假期過後,香港急症室求診情況持續嚴峻,多處擠滿輪候者,急症醫院內科病床整體住用率高達120%。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在九龍區兩間醫院的急症室直擊,發現多名病人已輪候了逾5小時,有患者前日更輪候超過10小時,昨日再度不適進入急症室繼續等候;亦有長者在分流病區等候良久,而該處直通室外出現溫度偏低,擔心着涼加重病情。醫管局支援職系工會主席吳偉玲表示,現時急症醫院將求診病人分成新冠病人和非新冠病人兩條隊伍,非新冠病人情況稍好,一般數小時內已可入院;惟新冠病毒感染病人較多,動輒要輪候超過10小時,不少醫護人員也染疫,以致各科均缺乏人手,疲於奔命。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昨日下午4時許,廣華醫院急症室輪候區約有20名病人等候。腰骨疼痛的蔡女士表示,她於聖誕假期間被港鐵車門夾傷腰部,其後一直出入醫院治療,但未見太大好轉,前晚因為患處疼痛難忍前往聯合醫院求醫,等候逾10小時才獲治療,昨日再度出現不適,惟不敢再往聯合醫院,故改到廣華醫院求診。她說:「昨晚(指前晚)我10時許去聯合醫院,先幫我照X光,之後等了約10小時,到翌日早上才幫我打了一支止痛針。今天(指昨天)我還是覺得疼痛,下午2時許來(廣華醫院),現時4時許還在等候。」

不知何時能去病房

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的情況亦相若,該院急症室等候區連通室外,大門保持敞開,方便救護床出入。梁婆婆表示,昨日中午12時因腿部手術後出現水腫而前來求診,已等候了逾5小時還未入院,「登記後約1小時便有分流站的醫生看我的情況,覺得比較嚴重需要入院,也安排了病床讓我休息。但至今已等了5小時,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去病房,大堂這裏很冷,我從中午到現在只吃了一塊麵包,但為了看病,只能這樣。」

另一名候診者王同學表示,昨日上午因腿部拉傷到私家醫院求醫,醫生發現他膝蓋附近疑似有腫瘤,故轉介至公院急症室,「剛才已經看了分流站醫生,我屬於次緊急個案,讓我繼續在這裏等。」

病房加床員工減少

就急症室逼爆情況,香港文匯報昨日向前線醫療人員吳偉玲查詢。她表示,目前因新冠以外疾病求醫的急症病人數量與平時相若,一般兩小時內可獲分流,再等候數小時便可入院;新冠病人則明顯急增,「隨時要等10小時以上」。

她指出,因應病人增加,她所在醫院的每個內科病房都加設了10至20張病床,工作量增加之下,人手又出現不足,約三分之一員工近期染疫而造成「減員」,「通常每個病房有6名護士,現時平均只有三四個人返工。」被問到會否擔心與內地復常通關後會有更多病人,她指有專家評估過風險,暫時不太擔心,但希望屆時若真的出現急劇變化,醫管局及特區政府能及時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