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科院參研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特區政府日前最新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點名支援半導體晶片產業策略性發展。在有關的微電子領域中,香港擁有不少國際一流的研究人員: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份參與的 「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去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為本地大學以外的科研機構於國家級科研獎項獲得的最高榮譽。應科院相關分項負責人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講解了其中的技術細節,以及如何為國家晶片封裝研發貢獻香港力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智能手機、電腦、電動車等,已逐漸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過去,歐美在晶片研發、製造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近年我國在相關領域奮起直追,致力研發屬於中國人的先進技術。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由華中科技大學牽頭,與香港應科院等多個研究單位聯手合作。應科院負責的分項為「晶圓上多個通孔的電沉積過程優化方法」。該部分為應科院集成電路及系統高級總監史訓清參與研發的專利,有關發明縮短了通孔填充的模擬時間,提供高準確度的工藝窗口。
史訓清指出,半導體產業分為三大部分,包括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及晶片封裝。經過晶片封裝過程後,晶片就可以運用於手機、電腦、電動車等不同的系統。「在15年前,中國在這三個部分,與世界的差距都非常大。」
項目列國家16個重大專項
史訓清在介紹應科院參與國家晶片封裝研發的過程時表示,國務院於2006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已將「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列為16個重大專項中的「02專項」,為我國在此領域奠基。
「在2008年,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就『02專項』聯繫我們,我們提了一些建議,看看能不能再超前一點,不光是追趕歐美地區國家。」史訓清表示,應科院參與了制定技術路線圖,對方其後就將研究方向調整為「三維集成」。
所謂「三維集成」,是將許多微小晶片集成在一起,繼而形成小晶片、小系統。晶片由不同的晶圓堆疊而成,就像是擁有多個層數的樓房,每層「樓」都需要由「電梯」聯繫。這「電梯」指的就是「垂直互聯技術」(Through-Silicon Via)。每一層晶圓中都有許多「硅通孔」,需要將銅離子注入其中,才能確保電子能通過銅離子穿梭於不同層數,「把每一層全部連到一起。」
史訓清指出,該技術的研發面對多項挑戰,例如每片晶圓上面上百萬條「電梯」都不能出問題;其次,要在晶圓上面「一次性」地把全部「電梯」做出來,「每一個一點瑕疵都不能有,這是非常、非常難的一點。」
至於如何將銅離子準確注入「硅通孔」也大有學問,「雖然對人類來說,那就只是幾納米;但在微觀世界,這就好像從喜馬拉雅山的高度往下掉到某一個點。」為此,團隊為銅離子找了不同大小的高分子,讓它們擔當不同速率的「降落傘」,幫助調控銅離子的移動,確保銅離子能從「硅通孔」底部,一直往上填滿。
雖與美國有差距 但已縮窄
史訓清表示,是次獲獎有數個重要意義:「從技術成果來看,在15年前,中國在先進的封裝方面,基本是很少做的。經過長年的發展,雖然和美國仍有一些差距,但差距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大。」其次,團隊可以用「理論模擬」的方式、「虛擬製造」的方法,「保證製造出來的成品的成本較低,也比較可靠。」
「我們基本上跟傳統的大學研發不一樣,應科院是『應用導向』,基於市場的應用需求,我們把本地、內地及海外的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串聯在一起,誰擅長什麽就做什麼。」史訓清形容,應科院有如「催化劑」,可充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為促進創科產業作貢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