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生腳底生出大大小小數十個病毒疣,嚴重時難以行走,「每一步都好似踩在釘子上。」
◆香港藥房出售的西藥以進口藥為主,選擇少,售價偏高。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西藥市價對比#

有港人用平價內地藥膏治足底疣 效果勝7萬元手術

內地製藥技術不斷提升,惟香港沿用港英時期的西藥註冊制度,令一些內地研發藥物或歐美以外地區研發藥物在港註冊困難重重,導致香港藥物來源十分狹窄,甚至出現被壟斷的情況。香港文匯報將剖析現行制度導致日常藥物及癌症等「救命藥」的樽頸,令病人的藥物選擇少、無藥可醫,今年初患上足底疣的羅先生就深受其害。為治病,他曾向公立醫院求診,卻因疫情預約無期,遂向私家醫生求醫,被建議接受收費7萬元的手術,而醫生更明言未必可以「斷尾」。其後,他得悉內地研發的一款數十元人民幣專利藥膏能治此症,惟藥廠早年申請來港註冊不果,羅先生只得經朋友從內地帶藥來港,服後只花2.5個月即痊癒,「真神奇,幾十蚊搞掂,效果可能好過幾萬蚊的手術,香港唔畀佢註冊係走寶!」◆文/圖:香港文匯報專題組

目前,在港註冊的處方或非處方西藥必須獲得最少兩個「認可國家」註冊才能在港出售。該「認可國家」名單包括32個歐美等國家及地區,但未包括內地或亞洲一些新崛起的製藥強國,令香港市面的藥物多為歐美進口,導致選擇少、醫療成本高,一些情況下更令治病市民白走「冤枉路」。

羅先生今年初患上足底疣(又稱跖疣、病毒疣),是一種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所引起的疾病。他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自己最初見到其腳趾下方長出貌似繭的東西時,還以為只是「雞眼」,故不以為意,「過了兩個月腳板底突然痛,幾天後發現腳底幾處都痛,個繭帶有水泡,先知唔係雞眼,上網查懷疑係足底疣。」從事戶外工作的他每天要走動和站立數小時,其工作飽受足底疣的困擾,「企住唔郁都痛,行路就完全唔掂。」

他遂預約公立醫院門診,惟當時遭逢新冠肺炎第五波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根本預約唔到期,我就效法網民的經驗,用白醋泡腳、水楊酸去死皮。」然而,這些方法治標不治本,更延誤治療,導致足底疣擴散,由最初單腳受感染惡化至雙腳都有患處,最嚴重時多達數十個患處,「陣時已經痛到無法企,行路就好似踩鐵釘上面,但工作時需要走動,試過忍痛行一個鐘左右雙腳就麻木。」

難耐每天受腳痛折磨,向公立醫院求醫不果的羅先生唯有向一名私家皮膚科醫生求醫,對方一看就診斷為足底疣,表示目前香港常用手術方法治療,包括液氮冷凍、激光及電灼刮除手術,「醫生話我腳底疣大大小小接近50粒,數量太多,冷凍同激光都不合適,唯有用電灼。」

醫生明言手術未必可「斷尾」

然而,電灼手術價格之高昂令羅先生卻步:5次手術費共花7萬多元,每次相隔半個月,金錢及時間成本不菲,卻不一定能根治,「醫生講明手術完成後,仍有兩成機會復發。唔係畀唔起,而係覺得唔值。」

足底疣是常見的皮膚病,但由於香港皮膚科醫療資源緊缺,通常只能依靠手術治療或普通藥物緩解不適,而在內地這樣的常見皮膚病病人眾多,因此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內地更研製了一款專利外用藥物。羅先生在內地親戚的幫助下,諮詢了內地一名公立醫院皮膚科醫生,經推薦該藥後由親戚帶來香港。這款不起眼的藥膏在內地售價僅數十元人民幣一支,但羅先生使用近兩個月後,足底的疣已完全脫落,痊癒至今半年都未有復發。

有關藥物為香港李氏大藥廠在內地的子公司兆科藥業(合肥)自主研發的產品,除可治療人類乳頭瘤病毒等引起的皮膚疾病外,對新冠病毒也有預防作用。2020年,該藥更被安徽省和國家工信部列為新冠疫情下的緊缺戰略物資。早年,該公司嘗試申請該藥在港註冊,但現行制度充滿保護主義,這些內地藥難獲歐美等「認可國家」註冊,故無緣在港合法發售,造福更多病人。

藥廠批港審批制度落後

李氏大藥廠創辦人李小羿早前向傳媒表示,香港新藥審批制度落後、態度保守。在這種制度下,香港對內地研發的藥物有所保留,但歐美藥廠又不會專門研發適用於亞洲市場的新藥(如鼻咽癌藥物),令香港出現「兩頭不到岸」的尷尬情況。

西藥在港註冊兩途徑

途徑一:在任何兩個「認可國家」註冊

「認可國家」包括:澳洲、日本、美國、英國、保加利亞、塞浦路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等32個國家

途徑二(上月新增):巴西、中國內地、韓國或新加坡註冊的藥物,再加一個「認可國家」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