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青年光房」單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廁所
平台
◆左起:置地公司執行董事兼總法律顧問莊思勤、「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偉業、業主麥修女。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青年光房」vs「青年宿舍」

首年平均月租2000元 專人跟進租客向上流動目標

2020年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全港有約160萬貧窮人口,其中16萬貧窮人口出現向上流動困難的問題,被社企「要有光」稱為「短貧戶」;當中一成、即約1.6萬人又被稱為「短貧」青年,他們多數是讀於大專院校或剛畢業的自食其力青年,卻面對棘手的住屋問題。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合適住屋及向上流動機會的社企「要有光」,昨日起推出新的「青年光房」計劃,已獲3個私人物業業主租出單位,為「短貧」青年共提供12個房間,首年平均月租2,000元,冀入住青年3年間脫貧遷出。負責人表示,該計劃幫助的青年,比特區政府「青年宿舍」住戶的收入還要低,期望助政府多管齊下解決不同階層的住屋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

社企「要有光」繼為單親媽媽推出「光房」專項,以及為「短貧」青年夫婦設立「光屋」後,昨日起推出「青年光房」計劃,協助「短貧」青年由讀書階段過渡至全職工作。「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偉業估計,全港有約1.6萬「短貧」青年」,「他們年齡介乎18歲至20多歲,因家庭原因等不能與父母同住,需要自食其力,譬如一邊讀書一邊兼職交租,而他們的月入僅幾千至一萬多元,可以想像他們比一般青年更加困難。」

他表示,推出「青年光房」的構思源於一名女生的勵志故事。2018年,一位與「要有光」長期合作的社工正幫助一名好乖、好努力的女大專生,該女生因即將畢業無法再居住在宿舍,幸單親媽媽「光房」有「吉房」,便安排該女生入住。她亦沒有辜負期望,在「要有光」及社工等的幫助下一步步努力達成目標,3年後搬離開「光房」時,已找到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並有能力在公司附近租住村屋。

余偉業說:「社會上可能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青年也有同樣需要。」遂構思「青年光房」項目,其間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置地公司家基金」為首階段項目改善居住環境、提供基本營運經費,贊助最少40個申請名額。而項目所需私人單位,則由私人業主以遠低於市價出租予「要有光」,再由「要有光」低價分租予青年。其中亦有少數單位是由「光房」改裝轉型,位於黃大仙、由「瑪利亞聖方濟各傳教修會」提供單位便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首階段向業主募集20個單位

「青年光房」首階段目標向業主募集10至20個私人單位,地點遍布全港18區,項目開展兩三個月內,獲業主租出3個私人單位,每個單位有4間平均面積100呎的睡房,預計明年春節後還將增加兩三個單位。余偉業表示,待首階段40個名額目標完成後,會檢討成效,下階段希望擴大到100個申請名額。

該項目的租金是階梯式上升,首年平均月租約2,000元,之後每年逐步上調,為期3年。余偉業表示:「我們對入住青年的期望是,第三年搬出時能夠找到一份全職工作,自己租住單位,因此第三年的租金會與市場有一定銜接。」

受惠「短貧戶」就業率增至81%

「要有光」目前3個計劃中,都有專人負責跟進每位或每戶租客,幫他們設立3年向上流動目標,並協助定期檢討、督導和鼓勵,過去「光房」及「光屋」項目均成效良好。根據2022年「光房及光屋線上流動KPI報告」顯示,入住前與2022年中比較,受惠「短貧戶」就業率由57%增加至81%,平均月收入由9,200元增加至13,000元,平均儲蓄水平由9,500元增加至51,000元,人均居住面積則由84呎增加至123呎,4個KPI均有顯著升幅。

為解決住屋問題,特區政府擬推出「簡約公屋」、「青年宿舍」等,余偉業表示樂見政府積極解決住屋問題,但他認為住屋問題複雜,有不同面向,無法靠單一方法解決,而「要有光」除了提供住宿,更重要是提供輔導服務,助入住人士向上流,不擔心與政府的房屋項目重疊,以「青年光房」為例,對象是「短貧」青年,比「青年宿舍」的青年收入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