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一項由香港大學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學者合作的研究發現,森林中的冠層老樹有出色的抗旱和碳儲存能力,應給予優先保護;而多樣化的森林結構和物種組成,長遠可以提高森林抵禦未來乾旱及氣候變化的能力。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工作組在最新的報告中提出,重新造林是緩解氣候變化的「自然為本」潛在解決方案,而剛完結的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在會後發表沙姆沙伊赫實施計劃,重申了保護及保育森林以實現碳儲存的重要性。
負責是次研究的港大地理系副教授李金豹指出,過往針對老樹的大規模伐林以及近期植樹造林正逐漸改變全球森林的年齡結構,並更多以年輕樹木為主。而由於全球暖化,全球很多地區發生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增加,令研究人員更關注幼樹組成的森林所帶來的影響及變化。
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密歇根大學全球變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歐峻峰聯同李金豹,率領由氣候學家和生態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五大洲119樹種共21,964棵冠層樹木的年輪數據,發現在乾旱時,年輕闊葉樹生長減少28%,較成熟的闊葉樹生長只減少21%,相差達7個百分點。在極端乾旱時,這生長差異更增加到17個百分點。
幼樹主導 抗旱力弱
相比闊葉樹,針葉樹對乾旱反應的年齡差異較少,這可能是因為針葉樹在長期進化後,已經更能適應乾旱的環境。這種在乾旱時不同年齡樹木的生長差異,雖然看似無關緊要,但對全球碳循環和碳預算卻有着重大的影響。森林由幼樹主導,而由於幼樹的抗旱能力較弱,短期而言,乾旱對森林和碳封存的影響可能會變得嚴重;不過由於幼樹有更好的恢復能力,長遠可能有利於碳儲存。
歐峻峰指,這項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專注於冠層樹木,從而排除樹木的高度和大小的干擾。此外,與森林底層樹木相比,冠層樹木在碳吸收和微氣候等生態系統功能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