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今次想與大家談談把漢朝國力推向高峰、開啟盛世的漢武帝。漢武帝劉徹積極進取,一改過往君主「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對內大興儒學、振興經濟,對外南征北討,拓展勢力。政策即使多好,如「無為」可使國家休養生息,但時間長了,自然跟不上時勢變化,引發各方面的問題,然而,漢武帝針對當時內憂(地方勢力坐大及社會民生困苦)外患(北方匈奴侵擾)交迫下,毅然革新政治,崇孔尊儒,也做出了顯著的成效。漢武帝的施政如何,下文將會一一解說。
鑒於西漢的政府官員在建國之初,都是由同姓宗室、異姓功臣及武將所組成,甚少見到文人或學者,故為削弱他們三者在政府的勢力,避免再如呂氏家族操控朝政,漢武帝便採用大臣董仲舒的建議,下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量任用儒生為官員,終建成了一個以儒家學者為核心的「士人政府」。漢武帝大用儒生,當中又如何確保他們的來源及質素呢?
他首先在京師設置太學,再設五經博士以教授五經,猶如一所大學內的教授講授知識,而學員方面(專稱「博士弟子員」),則在地方上的郡縣學校選拔,最優秀的五十人可隨五經博士學習五經,再按考試成績優次,分配郎中或地方屬吏,使儒家學說變成入仕途徑,成學術思想的主流。
除此之外,漢武帝也設立察舉制度,命各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各一,符合儒家道德標準,從中定期選拔地方人才為官,藉以吸納人才,並開放仕途,這亦十分有助「士人政府」的建立。
面對地方勢力坐大等內部問題,漢武帝亦重新確立了中央集權和郡縣制,使地方諸侯不能再威脅中央,如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此令是一個非常高明、到位的處理手法,鼓勵諸侯王把自己王國的土地分給子弟,藉此使王國越分越小,加上施行一連串的延伸措施,如諸侯國稅收須上繳中央等,以削奪諸侯的爵位,瓦解其勢力。
另外,為加強監控地方官員和豪強,武帝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名,又設「六條問事」,明確規定刺史的監察範圍,針對豪強恃強凌弱、官員貪污舞弊、執法不公、官員與豪強互相勾結,以考察地方吏治。因此,漢武帝在對地方的控制上,是一針見血及絕不手軟,確保社會安穩,國家才可有安全局面。
西漢建國之初,由於長年採用「無為而治」的方針,社會環境較為寬鬆及放任,商人勢力也逐漸提升,但到了漢武帝在位時期,商人勢力日大,利用不同的手段獲取暴利,造成社會民生困苦。面對此況,漢武帝便推行「新經濟政策」,壓抑商人,開闢國家財源。首先,為避免幣制混亂,影響國計民生,以及杜絕私鑄貨幣,下令由政府統一鑄造「五銖錢」,成全國唯一合法貨幣,情況如同秦始皇統一貨幣。
其次,由於商人把持鹽鐵業及釀酒業,從中牟取暴利,大大影響民生及經濟發展,漢武帝亦下令鹽、鐵、酒由政府專賣,並設專官管理專賣事務,增加國家收入的同時,也可打擊商人在市場上的力量。
漢武帝針對富商大賈的經濟勢力龐大,也大力徵收財產稅,頒布算緡令,向商人、高利貸者、手工業者徵收稅項,再透過告緡令以鼓勵告發瞞稅者,告發者更可得到違令商人的一半財產作獎勵。上述種種措施,也能增加國庫收人,達到「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效果,意指新經濟政策在不增加一般老百姓的田賦、丁稅負擔下,卻能令國庫充裕。
最後,面對北方匈奴時常侵擾,和親政策未能發揮效用的情況下,漢武帝決定以攻代守,主動出擊,以拓展勢力版圖,維護領土邊境安全,先後派衛青及霍去病率軍北伐匈奴,驅逐匈奴至漠北,並收復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解除其一直以來的威脅。
為了結交盟友共抗匈奴,故派遣了張騫出使西域,雖未能徹底成功,但也開闢了通往西域的交通,使漢室聲威遠播。除北伐匈奴之外,漢武帝也積極對外,先後南平百越、開發西南夷、東征朝鮮、制服西羌,終使國力推向高峰。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