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嚴重衝擊德企。 美聯社

電費太貴企業出走 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跌至45.1

德國總理朔爾茨今日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德商界對其此行寄望甚殷,期望能為德國疲弱經濟帶來好消息。在歐洲能源危機持續加劇下,傳統工業大國德國的製造業仍在苦苦掙扎。標準普爾全球前日公布經修訂後的數據顯示,德國上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跌至45.1,較9月的47.8進一步下滑,是前年5月以來的最低值,繼續處於50以下水平,意味製造業持續收縮。受困能源價格高企,德國不少企業都紛紛減產,甚至計劃出走他國。德意志銀行近期便警告,能源危機恐成為德國加速「去工業化」的起點。

德國上月PMI數值在歐元區排行倒數第二,其中PMI數據中最重要的「新增訂單指數」,更由9月的39.1急跌至34.5。分析師指出,新增訂單指數用於衡量工廠本月獲得訂單較上月增減變化,德國該數值快速下滑,正是體現製造業經營困難。標普全球經濟事務副主管史密斯便指出,「德國製造業環境愈來愈差,暫時沒有迅速好轉的跡象。」

明年春恐200萬人被迫休假

製造業佔德國經濟規模達五分之一,為當地約750萬人提供工作。德意志銀行估計,德國今年製造業產出料按年下跌2.5%,到明年跌幅更可能擴大至5%。德銀資深經濟學家沙滕貝格預計到明年春天,隨着德國許多工廠陸續削減產能,多達200萬工人或會被迫休假,相當於前年4月新冠疫情最嚴峻期間休假人數的三分之一。

能源供應短缺令不少德企被迫減產。全球最大化工集團巴斯夫上周便警告稱,如果獲得的天然氣供應不足總需求一半,公司將被迫關閉路德維希港的工廠,該工廠正是德國最大的工業電力消耗方。日用消費品公司寶潔的供應商、德國黏膠纖維製造商Kelheim Fibers位於巴伐利亞州的工廠一年內已兩次減產,公司只得尋找替代能源,以削減成本。

知名電纜企業移走生產線

部分工廠已開始從德國轉移。意大利知名電纜企業Prysmian中歐地區行政總裁佩爾松稱,公司位於德國的6間工廠的能源成本,到明年或達到3,500萬歐元(約2.6億港元),較前年增加足足6倍,公司只能嘗試將能源消耗最大的電纜導體生產遷移至匈牙利和捷克。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上月調查還發現,85%德國汽車製造商都認為當地能源價格高企、供應鏈不夠安全,缺乏市場競爭力。還有22%企業直言,他們希望將投資轉移至海外。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