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森探訪老兵,並為老兵拍攝肖像。受訪者供圖
◆長卷巡展過程中,李長森為觀眾講述老兵的故事時,詳細介紹每位老兵的事跡。受訪者供圖
◆李長森將尋訪到的老兵肖像,整理成三幅長卷,共計100名老兵。每幅長卷長15米,寬1.2米,此卷為「解放戰爭」。受訪者供圖

六旬退伍軍人李長森和時間賽跑 為老兵記錄最後榮光

一個老兵的故事是經歷,百名老兵的故事就是歷史。李長森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一名老兵搜尋人。自2017年開始,李長森開始尋訪老兵,至今已為268名老兵拍攝肖像,整理出長卷3幅,畫冊1本。每逢「八一」建軍節、「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抗美援朝勝利紀念日」這些重要節點,李長森都是最忙的。「原定的100件抗美援朝紀念衫已經發完了,又增定了20件。在拜訪抗美援朝老兵的過程中,會不斷得到關於老兵的新消息,紀念衫發放得就很快。」李長森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明年就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了,他想趕在70周年這個時間點前,將能找到的抗美援朝老兵拜訪一遍,告訴他們,人民沒有忘記他們。「我能做的很少,就是為他們拍一拍照,留下他們的故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林凱 吉林、長春報道

李長森生長在長白山腳下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8公斤的設備,一上午輾轉四地,這是67歲李長森的工作常態。今年是李長森尋訪老兵、拍攝老兵肖像的第5年。

為老兵拍攝肖像

「我尋訪到的時候,有些老兵只能平躺在床,和我嗯啊呀地交流,腳上掛着點滴,我帶的紀念衫已經沒辦法給他穿上了。」9月14日,李長森尋訪到老兵李正祥時,已無法正常溝通交流。「我將紀念衫鋪到老兵胸前,勳章放到紀念衫上,為他拍照。」李長森希望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能夠再一次感受到老兵的榮光。

在5年前的一次尋訪老兵的活動中,李長森被老兵講述的故事所感動,開始了為老兵拍攝肖像行動。

家人對李長森的做法很支持,不開車遠行是家人的唯一要求。「我們一家都是黨員,都很支持。但是畢竟年齡大了,身體不如從前,所以女兒要求不能開車走遠。」李長森表示,大半個吉林都走遍了,但由於身體原因,最遠一次尋訪也只是坐高鐵跨省到了遼寧瀋陽。

通過多年尋訪,李長森將老兵肖像,整理成老兵肖像長卷。「三幅長卷分別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為主題,每卷長1.2米寬15米,共計展示100名抗戰老兵。」

尋訪工作不能等

「年齡最大的老兵108歲,最小的也有89歲了。今年一直在搶時間,到年底,今年預計拍攝的老兵數量會超過100名。」隨着尋訪的深入,李長森愈發覺得這項工作十分緊迫。「在尋訪中,我有時會感到很惋惜,不是因為找不到人,而是因為『來晚了』。」

2017年11月份,李長森得知老兵的消息後,第一時間便頂着風雪前往老兵家中,到了老兵家中才得知老兵已經「歸隊」了。「當時只差一天。老兵的位置已經打聽好了,去敲門,是子女開的門,告訴我,老人在昨天離世了。」李長森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那次尋訪一直是心中的一大遺憾。「這個世界給老兵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做的這項工作一刻都不能等。」

很多老兵記憶力喪失

每逢紀念日,李長森總會回訪探望老兵,為老兵帶上紀念品,補拍照片。「有一次去回訪,因為第一次拍攝老兵沒穿軍裝,就想着再為老兵補一張軍裝照。到那敲門敲了很久,後來把對面的鄰居驚動了。鄰居告訴我,老人已經去世了啊,家裏沒有人。當時就感覺特別心酸。」李長森感嘆道,「當年參加抗戰70周年閱兵的6名吉林省老兵,如今只剩2位了。」在李長森尋訪過程當中,每次傳來「歸隊」的消息,都讓李長森緊張的弦又繃緊幾分。

隨着老兵們的年齡增長,採訪愈加困難,「很多老兵的記憶力已經喪失了,部分老兵或是講不了話或是聽不清,與人溝通能力在逐步喪失。」

「山上的金達萊花,今年謝了,明年還會開。長白山的積雪今年融化了,明年還會下。老兵不一樣,老兵一旦走了,就沒有機會了。所以,這四年當中,我沒有出去拍過風光片,一直把鏡頭對準老兵。」——吉林退伍老兵李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