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科技生產力 助優質科企擁抱資本
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專業人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預計,以半導體、芯片、先進製造等為代表的「硬科技」企業,及以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料將迎來發展黃金期。
科技企業發展,始於科技,成於資本。日前,港交所發布諮詢文件,建議擴大現有上市制度,對5類特專科技公司放寬門檻,上交所也在為科創板積極籌備做市商制度,以提升整體流動性,未來兩者有望各自發揮所長,共同助力中國科技自立自強、中國優質科技企業擁抱資本,走向世界。◆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安永華中區審計服務副主管合夥人湯哲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中共十八大以來,內地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大幅提升,人才隊伍不斷擴大,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強盛之基,二十大之後,科技發展帶來的創新發展和降本增效,將為內地帶來新一波的製造業紅利。
科技發展成製造業新紅利
在湯哲輝看來,內地在科技領域的機遇源於三大優勢:其一為市場優勢,內地有巨大的應用場景,大量願意嘗鮮的客戶,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其二是技術優勢,內地過往40年的改革開放,培育了大量的本土工程師,有能力在應對需求的過程中,提出多元化解決方案;其三為生產優勢,內地具有完善的供應鏈,相較之前的勞動力紅利,科技帶來的紅利更具市場內驅性,推動了技術迭代。
就產業來看,他預計,硬科技企業與「未來產業」將迎來發展黃金期。以半導體、芯片、先進製造等為代表的硬科技企業,着力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及「卡脖子」技術難題,它們往往具有高壁壘性,且難以被複製和模仿,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以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則着眼於前沿創新突破,加強前瞻性布局,聚焦標準規則制定,搶佔國際話語權,結合「雙碳」目標,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科技企業發展,離不開資本支持。上交所科創板開板3年以來,堅守「硬科技」定位。2022年上半年,科創板融資額首次超過主板,A股前十大IPO中,5家來自科創板,上交所也憑藉328億美元的融資額位列全球第一。
科創板成科企優選上市地
「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創板的定位就是支持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大、行業地位突出的科技創新企業發行上市,未來預計有更多科創企業實現在科創板上市。另外在兩地上市、分拆上市過程中,科創板也會是企業優選的上市地。」湯哲輝說。
當前科創板做市開閘在即,市場傳聞稱,相關制度有望10月底前實施,首批做市商已開始建倉。湯哲輝解釋,之前A股市場主要是競價交易制度,而美英等海外資本市場均採用競價+做市商相結合的混合交易模式,在科創板這個重磅板塊引入做市商制度,標誌着內地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進一步走向成熟,從長期來看,隨着科創板優質高科技上市公司數量逐漸增多,做市商機制將吸引更多穩定資金,尤其是長線資金流入科創板。
做市商機制利吸長線資金
他提到,目前科創板總市值突破5萬億元人民幣,但其整體流動性低於主板和創業板。科創板對於投資者門檻較高,部分個股流動性有一些問題,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助於提高市場整體流動性和活躍度,做市商之間的良性競爭,亦將令報價更利於價值發現,平抑價格不理性波動,進而提升市場穩定性。「科創板開市以來,穩步試點註冊制,統籌推進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礎制度改革,各項制度安排均經受住了市場檢驗。作為漸進式改革,科創板也在不斷優化制度設計,往理性化、便捷性、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港交所諮詢文件主要建議
⑴商業化收益門檻:已商業化公司的定義為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的公司。
⑵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8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或15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
⑶研發:所有申請人均須於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3個會計年度,研發投資金額須佔總營運開支至少15%(已商業化公司)或50%(未商業化公司)。
⑷最低第三方投資:上市申請人須獲得來自資深獨立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
⑸在上市申請日期前的至少12個月前,已獲得來自至少兩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大額投資;及來自所有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合計投資金額,達到上市申請人於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規定最低百分比,即10%至20%(已商業化公司)或15%至25%(未商業化公司),視乎上市申請人於上市的預期市值而定。
⑹商業化路徑:未商業化公司,須展示並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可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
各地發展新興產業亮點
香港 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目標引入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各地高潛力、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並配合「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及「共同投資基金」,吸引和助力更多具策略性的企業在港發展。
湖北 加快布局新能源電動車、車用動力電池等項目。
安徽 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等十大新興產業。
河南 計劃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實現翻番,形成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10個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鏈。
深圳 重點培育包括空天技術、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等8大未來產業。
江蘇 省財政廳下達2022年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9.04億元人民幣,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57個重點項目。
註:綜合內地媒體報道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章蘿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