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後,日前到訪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他圍繞中共二十大、特區政府新的施政藍圖等進行廣泛深入闡釋。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李家超接受文匯報總編輯吳明(左)、大公報總編輯于世俊(右)聯合專訪。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施政報告寫得出就有承擔 做到事 做成事 睇結果

房屋供應問題是香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以創新思維提出多項措施,包括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讓公屋輪候人士入住,增加公屋供應使整體輪候時間由現時平均6年大幅縮短至4.5年,另會增加土地儲備,縮短「生地」變「熟地」時間等。李家超日前接受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媒體聯合專訪時指出,「簡約公屋」會提供配套設施,不少劏房戶對措施表示歡迎。這個新措施最重要考慮,是給公屋輪候者多一個選擇,入住與否也不影響輪候傳統公屋的時間;而收回棕地等釋放土地的措施雖有機會遇到反對聲音,但特區政府立場清晰,符合整體利益的事,會「堅定地做」。他否認提供「簡約公屋」單位及釋放土地資源只是所謂「數字遊戲」,強調施政報告並非閉門造車,經過充分討論而設定的指標,「寫得出來就有個承擔」,會用結果證明政府能「做到事,做成事」,請大家「睇結果」。◆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李家超在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後,日前到訪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在集團董事長李大宏陪同下參觀,並接受文匯報總編輯吳明、大公報總編輯于世俊聯合專訪,圍繞中共二十大、特區政府新的施政藍圖等,進行廣泛深入闡釋,涉及土地房屋政策、「搶人才」「搶企業」計劃、配合國家發展大局等各項施政理念。他強調,政府新的施政打破不同的瓶頸,改變特區政府組織文化,以創新及團隊精神推動政策落實。

提早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

在公營房屋問題上,由於未來10年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現象,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只有三分之一於首5年落成,為填補缺口,特區政府以創新思維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打破瓶頸讓輪候人士入住、提早改善目前惡劣的居住環境。

他指出,使用未發展的政府土地建屋,可縮短建造期,較現時民間、商界及政府三方合作的過渡性房屋優勝,「過渡性房屋由非專業人士提供,會遇到不少困難,有土地也要花不少時間興建,現時(簡約公屋)由政府主導,由專業人士興建,有配套,過程快。而正常一個公屋有地,興建也需時四五年,簡約公屋以組裝合成方法建造,一兩年內便建好。」他又強調,政府會繼續支持和配合興建過渡性房屋,未來數年供應目標增至兩萬個。

他續指,「簡約公屋」是按傳統公屋標準興建,雖未必百分百達到,但室內配套優於公屋單位,包括提供冷氣機及熱水爐,更勝傳統公屋交樓時的「清水房」。

他並表示重視周邊配套,運輸及物流局會在居民遷入時提供交通配套,「購物等也會有安排,當然在覓地時會考慮這些,但並非每個地方也一定是地理優越,最重要是給巿民一個選擇機會。」

最重要是輪候者多咗選擇

李家超表示,他接觸的劏房戶也支持興建「簡約公屋」,因可盡快改善居住環境,「(劏房)有媽媽開電視都不敢開得大聲,怕嘈(屋企人),要走到電視機邊聽聲音,幾咁慘!洗手間及煮飯在同一地方,不衞生,希望早日搬離啦!」

不過,他相信亦有劏房戶因工作或子女讀書問題,嫌「簡約公屋」選址遠而放棄入住,政府會尊重他們的決定,強調「簡約公屋」是給予輪候人士一個選擇,是否入住也不影響輪候傳統公屋時間,「譬如我係排7,000(籌號),我上唔上『簡約公屋』我都係排7,000,當傳統公屋第7,000個單位可以供應,就可以上樓。所以這個計劃就是他(輪候人士)會多咗選擇,無少咗嘢,無任何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