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蓋5大類別 未商業化公司市值需逾150億
特首李家超在昨日宣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及港交所(0388)明年將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來港融資。港交所隨後正式發布諮詢文件,建議擴大現有上市制度,允許5大類型的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並分為「已商業化公司」及「未商業化公司」兩大類,有不同上市門檻,諮詢期為兩個月。建議允許的5大特專科技行業公司,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以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根據港交所文件,若屬於「已商業化公司」,上市條件建議須錄得至少2.5億元年收入,上市預期最低市值為80億元;「未商業化公司」則為150億元。所有申請人均須於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3個會計年度,「已商業化公司」的研發投資金額須佔總營運開支至少15%,「未商業化公司」則為50%。同時,未商業化公司須披露其可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以及有充足的營運資金,即足可應付集團未來至少12個月所需開支的至少125%。
上市申請人也須獲得來自資深獨立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在上市申請日期前的至少12個月前,已獲得來自至少兩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大額投資,以及來自所有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合計投資金額,達到上市申請人於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規定最低百分比,即10%至20%(已商業化公司)或15%至25%(未商業化公司),視乎上市申請人於上市的預期市值而定。
控股股東設禁售期
另外,上市後自由流通量至少達6億港元,控股股東、關鍵人士及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將設有IPO後禁售期限制。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昨指出,新建議如《上市規則》增設生物科技章節後,造就了香港的醫療保健融資生態圈,該所預期今次增設「特專科技」的新規定後,將有助推動區內,以至其他地方在這5個前沿行業的人才和投資金額增長。
上季純利大跌三成
此外,港交所昨日公布第三季業績,季度利潤下降30%,因為低迷的交投拖累了有關收入。港交所第三季收入及其他收益按年跌19%至43.18億元,純利跌三成至22.63億元,每股盈利1.79元。港股的日均成交額下降41%至976億元,是該所利潤下跌的主因。另外,季內該行資金的投資虧損淨額為4,600萬元,但內部管理的公司資金的投資收益抵消了部分虧損。
以首三季計,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按年跌18%至132.55億元,純利跌28%至70.99億元,每股盈利5.61元。歐冠昇說,雖然財務數據較去年同期創下的紀錄有所下跌,但也看到新股市場出現復甦跡象、衍生產品市場交易暢旺、滬深港通和「債券通」繼續表現強勁。
港交所表示,第三季共有29隻新股上市,總集資額達535億元,是2022年上半年集資額的兩倍多。這得益於第三季的多宗大型IPO,包括全年至今最大新股中免(1880)。該所又透露,新股市場持續吸引許多公司申請在港上市,截至9月30日,共有144宗上市申請正在處理中。
5大特專科技行業公司
1. 新一代信息技術
2. 先進硬件
3. 先進材料
4. 新能源及節能環保
5. 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諮詢文件的主要建議
1. 商業化收益門檻:已商業化公司的定義為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的公司。
2. 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8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或15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
3. 研發:所有申請人均須於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3個會計年度,研發投資金額須佔總營運開支至少15%(已商業化公司)或50%(未商業化公司)。
4. 最低第三方投資: 上市申請人須獲得來自資深獨立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
5. 在上市申請日期前的至少12個月前,已獲得來自至少兩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大額投資;及來自所有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合計投資金額,達到上市申請人於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規定最低百分比,即10%至20%(已商業化公司)或15%至25%(未商業化公司),視乎上市申請人於上市的預期市值而定。
6. 商業化路徑: 未商業化公司,須展示並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可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
7. 自由流通量: 上市後自由流通量至少達6億港元。
8. 禁售期: 控股股東、關鍵人士及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將設有IPO後禁售期限制。
9. 對未商業化公司施加額外持續責任,包括於中期報告及年報中,額外披露發行人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進展,以及披露有關上市文件中載列任何業務及財務估計的更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