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理財通是內地首個專為個人投資者設立的金融互聯互通機制。

連接內地與國際向來都是本港的獨特角色之一,「跨境理財通」可視為大灣區金融發展里程碑,有助促進金融發展和市場對外開放,凸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金融體系的獨特優勢。據人行廣州分行消息,「跨境理財通」業務「通車」一年以來,大灣區共有3.56萬名投資者參與,辦理跨境理財通業務1.3萬筆,涉資達14.56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大灣區已有28家試點內地銀行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

跨境理財通分為「北向通」和「南向通」,是內地首個專為個人投資者設立的金融互聯互通機制,也是中央又一項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金融創新舉措,而港澳投資者和大灣區內地投資者借助這條「特殊通道」,可通過當地銀行跨境購買對方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

灣區跨境投資需求穩步增長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去年9月正式發布,自《細則》發布以來,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速,規則對接日益深化,資金、產品、設施聯通有序推進。人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指,下一步將在人行總行的指導下,緊貼市場需求拓展理財通試點的深度和廣度,發揮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FT賬戶體系等作用,滿足更多市場主體多樣化需求。

滙豐中國副行長兼大灣區辦公室總經理陳慶耀表示,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啟動一年以來,區內投資者興趣不減,無論是參與人數、劃匯金額還是試點銀行數量,都在穩步提升,反映大灣區經濟融合正持續驅動區內居民的跨境投資需求增長。他希望未來可進一步拓寬跨境理財通的深度和廣度,加入更多風險等級的產品,為風險偏好較高的資深投資者提供更多高收益產品選擇,以更好地匹配大灣區居民多元化的投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