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良 心
我的學茶之路,從籌建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中茶協)開始。而在籌建中茶協的開頭,最令人難忘的是我和楊孫西會長頂着12級颱風去福建請一位顧問,這位顧問就是後來被譽為中國茶界傳奇的張天福先生。張天福祖籍福建,1910年出生於上海名醫世家,1932年在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後滿懷理想回到福建老家崇安(今武夷山)投身茶業。他創辦了全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設計、創造出中國第一台手推揉茶機,結束了中國茶農千百年來用腳揉茶的歷史;古稀之年攻克烏龍茶製作在溫濕度上「靠天吃飯」的世界性難題,使烏龍茶做青工藝實現從人力到機械化再到計算機程控化的歷史性飛躍,產值增長幾倍甚至十幾倍。他對福建省茶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將張天福列入中國十大茶葉專家。中國茶業界普遍稱他為「茶學泰斗」。
張天福先生是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上將向我推薦的。我和楊會長原計劃2008年6月前往福州拜訪天福先生。但那年颱風似乎特別多,6號颱風「風神」6月下旬影響福建西部和北部,緊接着7號颱風「海鷗」又於7月中旬在福建沿海登陸。我們行期因颱風一推再推,7月下旬才預定了28日從香港飛福州的航班。誰知8號颱風「鳳凰」又於28日在福建省福清登陸,近中心最大風力12級。我們改了29日香港飛福州航班,因為按預報「鳳凰」28日晚就登陸。哪知道這隻「鳳凰」28日半夜在福建登陸後橫穿福建,在福建境內滯留打圈,29日上午福州機場風勢雨勢較28日更為強烈,導致100多個航班被延誤或取消。我和楊會長先是在香港機場貴賓室等,後又在機場富豪酒店開了房等,折騰一天未能走成,只好深夜回家待第二天凌晨再到機場碰運氣。7月30日一早我們趕到香港機場,因福州風雨減緩,我們的航班竟很快就起飛了,我們喜出望外。不料飛機到達福州上空,盤旋許久不能降落。機場稱降落導航設備被颱風吹損,正在搶修。航班被迫折返香港。一小時後重新起飛,中午12點多才終於幸運降落福州。福建省委盧展工書記(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機場附近設午宴招待我們,席間聽說我們要趕去看張天福先生,他立即表示要陪我們一同前往。
我們匆匆吃了點東西,就趕到福州老城銅盤路五鳳小區張天福老人家中,98歲的天福老人已在家中等候多時。他一人鰥居在略顯陳舊的普通居民樓裏,住的是一個面積不到80平方米的小三間套,斗室中到處堆放着各式茶葉樣品。天福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謙和儒雅,十分健談。他帶我們去看他的評茶室,房間只有7、8平方米,一條長桌上擺了一排10隻泡茶的蓋碗。天福先生一絲不苟地為我們依次沖泡了白牡丹、鐵觀音、大紅袍、普洱茶、蜜蘭香、錫蘭茶、純金茶、正山小種、阿里山茶、軟枝烏龍等十種中外名茶,並一一介紹了各種茶的特點,讓我們品鑒。他言語清晰,動作敏捷,一點都不像一位百歲老叟。張天福主張不要追求做極品茶,而要提高一般茶葉品質的工藝,他倡導節儉而樸素的生活理念。我們鄭重邀請天福老人擔任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顧問,他欣然應允,並為協會題寫了他感悟的中國茶禮「儉、清、和、靜」四個字。天福老人講起茶來如數家珍,既充滿知識又饒有風趣。只因急於趕場,無奈依依惜別。
盧展工書記告別時私下向我表示,想不到你們頂着10級颱風來拜望的茶界泰斗,在福州的居住條件會如此寒酸,他一定會很快加以改善。後來聽說我們從香港頂着颱風飛去福州拜訪張天福先生,在福建省和內地茶界被傳為佳話。在盧展工書記的重視和關心下,張天福老人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都得到很大改善。盧展工書記從此也學茶講茶,大力支持茶業發展。他因在福建創建海峽西岸經濟帶而聞名,他支持開發的一款頂級岩茶就叫「海西一號」。其後他去河南任省委書記,又支持開發了名茶「信陽紅」。後來張天福先生100歲時迎娶了58歲雜技演員張曉紅,老夫少妻恩恩愛愛。2017年6月4日,張天福先生於茶壽之年在福州去世,享年108歲。張天福先生常說飲茶養人,自己是「飲茶長壽的活標本」。他的一生就是茶的傳奇,茶事不衰,生命不息。一葉香茗伴百載,儉清和靜人如茶,成為張天福一生親茶的最好寫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