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國家文史展館叢書面世 以文傳聲國際影響力躍升
內地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超九成博物館免費開放;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版本館、《復興文庫》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工程彰顯中國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內地攜手港澳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千帆出海,2021年對外文化貿易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歡樂春節」「美麗中國」等品牌活動全球影響廣泛……一系列「成績單」表明,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事業實現普遍繁榮,國人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文化「走出去」步伐更加穩健,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實現了質的飛躍。◆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去年夏天,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開館。一年多來,參觀者絡繹不絕,人們在這裏讀懂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今年7月底,新時代的國家文化殿堂——中國國家版本館正式開館,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近日,《復興文庫》大型歷史叢書面世,以史為鑒,察往知來。此外,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亦得到高標準建設。
傳承中華文明 推進探源考古
同時,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開展中華文明探源,推進「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文化遺產進一步「活起來」,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古籍熱、國潮崛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
過去十年,從城市到鄉村,豐富的文化活動讓每個人的平凡生活變得有滋味、有質感、有溫度。在不少民眾看來,高質量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多,參與方式愈加便捷,足見政府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之大,潛移默化間提升了很多人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也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成為很多人表達文化認同的方式。特別是年輕一代,從熱衷洋品牌到追捧國潮國貨,從霹靂舞風靡到《只此青綠》紅遍南北,背後是文化自信的自覺呈現。
海外交流合作 共享傳統節日
與此同時,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十年來,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建立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歡樂春節」活動連續舉辦,年均在130餘個國家舉辦約2,000場活動,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共享傳統節日的重要橋樑。
中國以文傳聲,向世界表達文化主張。推動金磚國家文化部長會議等16個多邊交流合作機制和25個雙邊合作機制不斷發展,形成覆蓋全球的政府間合作網絡。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駐外旅遊辦事處總數分別達到45個和20個,每年聯動舉辦「天涯共此時——中秋節」「雲·遊中國」等活動,成為全方位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