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員:妥善安置遷出居民 籲加快建過渡屋
住屋問題困擾香港多年,不少港人更是居於「細、貴、惡劣」的劏房環境之中,苦不堪言。據統計,香港現有逾十萬個劏房戶,有團體指不少劏房存在結構安全、衞生及消防問題,存在即時危險。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公布在即,昨日有團體促請特區政府馬上取締有即時危險的劏房,並就其他劏房訂立評分制度以決定取締的先後次序;同時訂時間表,務求於10年內減少一半劏房數目。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取締劏房的同時必須妥善安置遷出的居民,建議特區政府加快興建過渡性房屋,同時透過危樓回收及改建等方式增加該類房屋供應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根據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的報告,2020年香港樓齡達15年以上的所有私人樓宇或綜合用途樓宇內,約有合共100,943間劏房,估計共有逾22萬人居住,調查結果尚未包括工商大廈、寮屋等建築物的劏房數據。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昨日舉行記者會,指該團體過去半年進行了多次討論會,並收集從事劏房服務的前線社工及組織者和對房屋議題有相關研究的學者,以及全港多區逾百名居於劏房的街坊意見,整理出民間取締劏房方案。團體認為政府應馬上取締有即時危險的劏房,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盼按五原則釐訂取締優次
至於沒有即時危險的就根據一套評分制度,該團體建議可按樓宇負荷、臨時構築物狀況及設備、大廈管理及衞生條件、窗及渠管情況,以及消防安全五大原則釐訂取締劏房的優次,達到一定分數的劏房便要啟動取締程序,包括由政府派員進行深入檢查,評估風險,一經確認該劏房不符合人道標準及對住戶的健康構成即時或慢性的直接侵害,需發出命令勒令業主還原單位。
該團體指出,屋宇署過去就違反建築物條例的改建劏房很少主動執法,令劏房數目不斷飆升之餘,劣質劏房如上床下廁、閣樓劏房更有恃無恐地出現。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召集人鄧寶山表示,方案主張由劏房住戶評分及上報,亦希望政府共同參與,按照風險程度決定取締優次,並積極執法。他強調,要取締劏房,必須配合完善的安置政策。他又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木屋區居民為例指出,該些居民獲得臨屋區和及後的中轉屋安置。
建議建萬伙市區安置單位
鄧寶山認為,特首李家超即將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必須顯示急市民所急的決心,解決多年困擾基層市民的房屋問題,將取締劏房作為本屆特區政府的施政目標,訂立取締劏房時間表,在10年內將劏房數目減半,並興建不少於一萬個市區安置單位。
團體亦期望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將取締劏房納入長遠房屋策略,以作為本屆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目標,有序地減少劏房數目。
另外,建議政府對新建劏房作發牌規管,並嚴格執行,亦應訂立居住單位最低標準,包括分間數目、廚廁規格等。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必須考慮劏房居民遷出後的去處,「取締劏房的關鍵是有否地方安置他們?問題的關鍵是現時香港能夠提供公屋和過渡性居屋的數量太少。」
他認為應該加快興建過渡性房屋,包括改建酒店,建議政府回收危樓時可收購部分樓層,先改裝成過渡性房屋,「收購整棟比較慢,可先收購危樓中劏房集中的樓層,例如將50個劏房單位改建成20個過渡性單位,令劏房戶住得更舒服,亦可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