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多國通脹攀升仍不見頂,加上地緣政治局勢前景未明,導致經濟悲觀情緒持續蔓延。英國《金融時報》最新研究顯示,除新冠疫情最初幾個月外,全球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在過去一年錄得10年來最大跌幅,顯示各國經濟情況的「硬數據」,以及預測未來數月經濟走勢的「領先金融指標」也在下滑,表明全球經濟發展正趨於停滯。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與《金融時報》合作的「全球經濟復甦跟蹤指數」每年統計兩次,比較全球經濟和單個國家的經濟活動、金融市場和信心指標與歷史平均值。最新結果顯示在英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信心指標大幅下滑,處於該指數10多年來歷史低點。主要新興經濟體受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影響,信心指標跌幅更大。印度是大型經濟體中僅有的「亮點」,各項指標較為強勁,預計今明兩年經濟有望復甦。
「全球經濟復甦跟蹤指數」還顯示,不論是經濟「硬數據」還是信心指標等「軟數據」,都反映全球多國經濟問題日益嚴峻。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表示,「如今市場不確定性加劇,風險不斷上升,很多國家已瀕臨甚至陷入全面衰退。」
補貼計劃欠目標 經濟難穩定增長
普拉薩德批評稱,「全球經濟復甦跟蹤指數」最新結果正正反映各國政府和企業「自己造成的連串傷害」,包括供應鏈樽頸難解,以及應對高通脹的政策不力。經濟學家也指出,美元升值正在加劇全球多地通脹高企,德國高額的能源補貼政策和英國幾乎毫無資金來源的激進減稅計劃,更帶來巨大經濟衝擊。
普拉薩德強調,在市場悲觀情緒蔓延之際,各國政府更應避免實施沒有實際利好的政策,例如用目標不清晰的一攬子補貼計劃,試圖緩解能源漲價壓力,「各國政府和央行不能再奢望利用不受約束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就能穩定經濟增長、抵消市場衝擊。」
也有分析師警告稱,估計各國央行不會就此放棄加息應對通脹高企,若各大央行繼續收緊貨幣政策,不排除導致全球經濟不必要地陷入長期衰退。 ◆綜合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