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在香港,居住的位置,顯示你的階層。如果你對別人說︰「我是居住跑馬地的。」聽者一定認為你是一個中產階級,不會是窮人。從上個世紀開始,跑馬地的樓價都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居住在這區域的人,有一半是開着私家車或者乘搭的士。而養和醫院的位置也在跑馬地。

原來,1842年英國人佔領香港時,英國軍隊第一個佔領的地區就是跑馬地,跑馬地是一個狹長的山谷,東面是摩理臣山,西面是禮頓山,中間一條黃泥涌,軍營就建立在現在跑馬地摩理臣山的墳場的位置,即有着「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對聯的地區。這裏既是一條溪流,兩旁是沼澤地,黃泥涌一直從藍塘道流向今天灣仔消防局的海旁,堅拿道東和堅拿道西是一條大坑渠,每逢下雨天,巨大的山洪奔流而下,直出維多利亞海峽。這樣的環境,使得跑馬地一帶滋生了許多有毒的蚊蟲,傳播瘧疾,英國軍隊因受到感染,導致死亡,他們當時就埋葬在摩理臣山的山坡上,英國人的傳統,死了得到上帝的眷顧,升上了天堂,得到快活。英國人稱墳場叫做快活谷。從此之後,跑馬地的黃泥涌谷就稱為Happy Valley,中文譯作快活谷或者愉園,當時竟被居民稱之為「紅毛墳場」(現稱香港墳場)。後來港英政府規定,在今天的山村道一帶興建房屋,一定要採用歐洲地區的房屋模式,以便集中英國的、歐洲的居民居住,形成貴族住宅區。雲地利道也被劃為英國人居住的住宅區。雲地利道最初建設有一列平房式政府宿舍,後來拆卸,改建為雲暉大廈,大廈1984年落成。雲地利1915-1921年2月17日被派到了香港擔任駐港英軍的司令,當時的軍銜是少將。

1846年,黃泥涌谷經過挖山填土,變成了跑馬場。而黃泥涌涌尾盡頭投奔怒海突出者應為燈籠洲(亦叫奇力島),從奇力島向北看,就是對面紅磡地區。今天的燈籠街,就是奇力島的所在地。1904年香港電車接駁至跑馬地(成和道)。二十世紀初,今天養和醫院的原來位置,商人曾經經營一個收取費用的娛樂園,叫做愉園。

今天的軒尼詩道以北,在1896年之前是海灣。港英政府於1897年提出海旁東填海計劃,雖然當時中環的海旁填海計劃已經正全面進行,但前者在初時遭到反對,主要是由於駐港英國皇家海軍不願遷走於填海範圍附近位於灣仔嶺(今律敦治醫院一帶)的海軍醫院。在行政局議員保羅遮打爵士多番游說下,至1920年5月4日,海軍終於同意將醫院搬到昂船洲,工程才得以於翌年5月展開。填海範圍西至軍器廠街一帶,東至波斯富街一帶。海岸線從當時的莊士敦道(舊稱︰海旁東)及東段的軒尼詩道向北移至告士打道。新填海區的主要道路則包括駱克道和謝斐道。填海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紓緩維多利亞城人口的稠密。而灣仔在這個計劃下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另一個原因是方便食水供應,因為工程包括一條連接新界及香港島的輸水管道,於1930年落成。

維多利亞城是英國人佔領香港後最早經營的城區。1845年,第二任港督戴維斯通過法律,編制的維多利亞城地圖,公布了16條街道的命令,其排列是根據英國管治香港的官銜大小決定位置順序而命名:皇后大道(Queen's Road)、亞畢諾道(Arbuthnot Road)、堅道(Caine Road)、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鴨巴甸街(Aberdeen Street)、 閣麟街(Cochrane Street)、德己立街(D'Aguilar Street)、伊利近街(Elgin Street)、歌賦街(Gough Street)、嘉咸街(Graham Street)、麟檄士街(Lyndhurst Terrace)、卑利街(Peel Street)、砵典乍街(Pottinger Street)、士丹利街(Stanley Street)、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reet)、雲咸街(Wyndham Street)。

到了1903年,香港政府豎立了至少7塊維多利亞城界碑,包括位於克頓道、薄扶林道、寶雲道、舊山頂道、黃泥涌道、域多利道和馬己仙峽道等地,其中前6塊被保留至今。界碑石每塊高98厘米,上刻「City Boundary 1903」字樣。法例已訂明城市範圍。到了今天,人們仍然能看到舊山頂道的維多利亞城界碑和位於黃泥涌道的維多利亞城界碑。位於香港島西北岸,即香港中西區及灣仔區一帶,為香港境內的一個市,其實英國人於1841年到達香港島後就建立了維多利亞城,中心為香港聖公會的聖約翰座堂。

英國人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後所建立的維多利亞城,原譯域多利城,又稱女王城或香港城;英語:Victoria或City of Victoria。法律上正式中文名稱為維多利亞市,維多利亞城為香港的政治與金融商業中心地帶,其範圍北面以海港為限,最西面的界線在域多利道近西寧閣,南面則定主水平基準以上700呎的等高線為界,東面界線由玫瑰崗學校以東起穿過掃桿埔至興發街盡頭以北。範圍內最高點就是其南面界線,最低點為維港海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