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政府不斷開拓大嶼山,包括興建第三機場跑道、在港鐵小蠔灣車廠上蓋建屋、研究在島內興建打通南北地區的隧道及擴展東涌新市鎮等。在期待大嶼山發展的同時,也讓我們一起談談東涌古炮台,這個位於大嶼山、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物。
東涌古炮台,位於大嶼山東涌下嶺皮村,在清朝時稱為「東涌所城」,於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建成(一說是落成於公元1817年)。炮台興建是為了阻止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因此成為了扼守船隻來華的主要通道,也是清代重要的邊防據點。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炮台便遭到廢棄。至日治時期,炮台得以重建,先後被用作警署、佛山華英中學臨時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及後更成為東涌公立學校校址的一部分(東涌公立中學於2003年停辦)。經歷變遷的古炮台,於1979年8月24日被正式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東涌炮台城牆以花崗石砌成,設有三道拱形城門。炮台入口的花崗石上刻有道光十二年(1832年)字樣。其中東面城牆設有4門炮台,筆者曾於現場細細觀察、輕撫那些威武的炮筒,發現上面刻有鑄造年份和鑄製者的姓名,同時也感受到歷史的變遷。炮筒上文字雖已隨着年月的逝去漸漸褪色,然而歷史的痕跡、匠人的辛勞、專業和用心卻能長存。
東涌炮台的所在原是一個海灣,據說當年赫赫有名的華南海盜張保仔見此地可作天然屏障,便匿藏於此,最終成功避過清軍的重重圍困與追殺。由此可知,這確是一個藏身的好地點。張保仔投降後,清廷為了避免其他海盜有樣學樣,把這海灣變成賊窩,便決定在此興建炮台,防範海盜。
石獅山炮台又稱「東涌小炮台」,位於東涌石獅山馬灣涌海岸附近的小山丘,建於19世紀初,與南面的東涌炮台同時肩負扼守大嶼海峽、監察來往船隻及保衛珠江口岸的重任,二者互相照應。根據《廣東通志》記載,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兩廣總督阮元曾下令在大嶼山東涌口的山丘上築建兩座炮台、7間兵房及1間火藥局,牆身為花崗岩砌成,但現時只剩下一道護牆。至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在原有的圍城基礎上正式增建東涌炮台,作為大嶼山各汛營間的指揮中心,加強島上的軍事力量。
歲月的流逝,沒有沖淡歷史的痕跡;城市的發展,也沒有隱沒古蹟的面貌。發展與保育從來不是在一條錯開的跑道上,在發展的同時,期望大家也可以多想想如何保育,做到兩者並存。
◆ 籲澄(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
逢星期四見報
評論